清者未必罄,罄者未必清。
谁是清罄者,清罄自有情。
这首诗名为《题可兰卷》,由明代诗人薛侃所作。通过这首诗,薛侃探讨了“清”与“罄”的概念,并巧妙地引入了情感的维度。
“清者未必罄,罄者未必清。”这两句诗首先提出了一个思考:一个人是否清白,并不完全取决于他是否坦露一切(罄)。同样,一个人是否坦诚,也不意味着他一定清白。这里薛侃在探讨道德与坦诚之间的复杂关系,指出两者并非简单的对应关系。
接着,“谁是清罄者,清罄自有情。”薛侃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他提出问题:“那么,谁能够既保持清白又坦诚呢?”答案似乎在于“情”,即情感的作用。这里的“情”不仅指情感本身,更可能包含了对道德、正义、真诚等价值的理解和追求。薛侃暗示,真正的“清罄者”需要在情感的引导下,找到道德与坦诚之间的平衡点。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刻地探讨了道德、坦诚与情感之间的微妙关系,鼓励读者在面对复杂的人性和道德抉择时,不仅要考虑行为的对错,更要关注内心的情感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