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边 塞 行 唐 /杨 凭 九 原 临 得 水 ,双 足 是 重 城 。独 许 为 儒 老 ,相 怜 从 骑 行 。细 丛 榆 塞 迥 ,高 点 雁 山 晴 。圣 主 嗤 炎 汉 ,无 心 自 勒 兵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从骑(cóng qí)的意思:指从马背上下来,表示放下身段,不再骄傲自满,谦虚谨慎。
九原(jiǔ yuán)的意思:指九个原始的草木丛生的地方,也指原始的状态。
勒兵(lè bīng)的意思:指对军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训练,以求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骑行(qí xíng)的意思:骑着自行车或马匹行走。
圣主(shèng zhǔ)的意思:指具有崇高圣洁的统治者或领导者。
无心(wú xīn)的意思:没有心思或意愿去做某事
相怜(xiāng lián)的意思:相互怜悯、同情对方的困境或不幸。
雁山(yàn shān)的意思:雁山是指山峰形状像飞翔的雁群的山峰。比喻山峰连绵起伏,如同飞翔的雁群。
炎汉(yán hàn)的意思:指热烈炽热的汉族人。
榆塞(yú sāi)的意思:形容心理困扰,无法释怀。
重城(zhòng chéng)的意思:指城墙高大坚固,难以攻破。
- 注释
- 九原:古代指匈奴的墓地,这里代指边疆。
临:靠近。
得水:有水源。
双足:比喻坚固。
重城:形容地势险要。
独许:只允许。
为儒老:作为老儒生。
相怜:互相怜惜。
从骑:相伴骑行。
细丛:稀疏的丛生。
榆塞:榆树丛生的边塞。
迥:遥远。
雁山:大雁栖息的山峰。
圣主:圣明的君主。
嗤:嘲笑。
炎汉:汉朝,这里可能暗指前朝。
无心:无意。
勒兵:集结军队。
- 翻译
- 九原之地临近水源,双脚仿佛踏在坚固的城池。
只因我是年迈的儒者,你才愿意陪伴我骑行。
榆树林丛在远方延展,高飞的大雁划过晴朗的雁山。
圣明的君主嘲笑那炎热的汉朝,他无意于集结军队。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将领在边塞之地的景象和心境。开篇“九原临得水,双足是重城”写出了边关险要的地理特征,九原指的是长城附近的九个山头,临近得水,双足即战马的两腿,是重城中的坚固守备。紧接着,“独许为儒老,相怜从骑行”表现了将领对随行士兵的关心和同情,儒老指的是年迈的士兵,将军独自允许他们缓慢前进,而年轻力壮者则一同策马并行,体现了一种对待下属的慈爱之心。
第三句“细丛榆塞迥,高点雁山晴”通过对环境的描写,传达了边塞的荒凉与广阔。细丛可能是指灌木丛生的景象,榆塞即榆树成林的边塞之地;高点雁山则形容远处山峰在晴空中的清晰轮廓。
最后两句“圣主嗤炎汉,无心自勒兵”表达了对君主圣明和战争无常的感慨。炎汉可能指的是南方的暖热气候,圣主嗤之则是赞颂君主能够理解民众的疾苦;而“无心自勒兵”则透露出诗人对于战争的反思,无心意味着无意中、不愿看到,而自勒兵则是指军队自行约束或收敛,可能隐含了对和平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边塞之景和将领的情怀,展现了唐代边塞生活的艰苦与士兵们相互之间的人情温暖,以及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君主的赞美。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