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9日(农历三月廿二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题阙·其一○二》
《题阙·其一○二》全文
唐 / 王梵志   形式: 古风

众生头兀兀,常住无明窟。

心里欺谩,口中佯念佛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常住(cháng zhù)的意思:常年居住,不离开。

念佛(niàn fó)的意思:指虔诚地念诵佛号,表示对佛教信仰的虔诚和敬重。

欺谩(qī màn)的意思:欺骗、诓骗

无明(wú míng)的意思:无明是佛教用语,意为无明状况或无知状态。

心里(xīn lǐ)的意思:指人的内心思想、感情、意愿等。

众生(zhòng shēng)的意思:指所有的生命,包括人类和其他动物。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世间众生在修行佛法过程中的种种矛盾与虚伪。王梵志以简洁而深刻的笔触,揭示了人们内心的复杂性以及对信仰的表面追求与内在真实之间的差距。

“众生头兀兀”,开篇即以“兀兀”形容众生的忙碌与困惑,暗示他们虽在修行,但内心却可能充满迷茫与挣扎。“常住无明窟”,进一步指出众生内心的黑暗——无明,即无知、迷惑的状态,是修行路上的一大障碍。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追求解脱的路上,往往被自己的无知所束缚。

“心里为欺谩”,直指内心的虚伪。即使口头上宣称信奉佛法,内心却可能充满欺骗与自我安慰,没有真正放下执念,深入理解佛法的真谛。这反映了修行过程中常见的现象——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以及自我认知的局限性。

“口中佯念佛”,是对前一句的补充和强调。通过对比“心里”与“口中”的行为,诗人深刻揭示了人们在信仰上的表里不一,表面上虔诚地诵读佛经,实际上内心并未真正接纳或实践其中的教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众生修行状态的描绘,展现了佛教中“心外无佛,心外无法”的核心思想,即真正的修行在于内心的觉悟与改变,而非形式上的仪式或言语的表达。王梵志以朴素的语言,深刻地探讨了修行的本质与现实的落差,提醒人们在追求精神提升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内心的真诚与觉醒。

作者介绍
王梵志

王梵志
朝代:唐   籍贯:卫州黎阳

王梵志[唐](隋末至唐初年间前后在世),唐初白话诗僧,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原名梵天,生卒年、字、号生平、家世均不详,隋炀帝杨广至唐高宗李治年间前后在世。诗歌以说理议论为主,多据佛理教义以劝诫世人行善止恶,对世态人情多讽刺和揶揄,对社会问题间或涉及。多数作品思想消极,格调不高。语言浅近,通俗幽默,常寓生活哲理于嘲谐戏谑之间。艺术上比较粗糙,但对认识初唐社会和研究白话诗的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与友人咏分得红叶

一片飞来阶下红,满林惊觉夜霜空。

绿圭不剪封周弟,锦字频题出汉宫。

乱扑征衣山径里,染成秋色夕阳中。

几回记得停车处,错把春华认晚枫。

(0)

拙斋

浑沌七日死,众巧雕斲之。

孰知希夷初,民生乃无为。

所以汉阴叟,机事戒莫施。

抱瓮岂不劳,我心恒自怡。

(0)

再和示子长·其二

支离病骨此閒行,搭飒短蓑何太轻。

人世万缘都大梦,天机一点也长生。

借眠春草秋还绿,偷赏黄花晚更清。

莫笑老慵无著述,真儒不是郑康成。

(0)

次韵罗明仲先生见寄·其一

白头一枕小庐山,偶寄孤松十竹间。

朝市山林俱有事,今人忙处古人閒。

(0)

赠张叔亨知县

栖栖白沙舫,影弄寒江月。

夫君沙阳令,胡事顾微劣。

我祖在九冥,愿君为墓碣。

三夜茆檐下,寒灯坐来灭。

感子心意勤,愧我言词拙。

明发江上舟,踟蹰与君别。

(0)

梨花锦鸠图二首·其一

参差雪蕊渐开齐,山鸟梳翎自在栖。

绝似江南春二月,杏花疏雨一双啼。

(0)
诗词分类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诗人
管道升 义净 宋齐丘 刘将孙 廖融 尤棐 李林甫 陈澧 鲍桂星 灵澈 孙觉 潘之恒 李光地 崔遵度 丰稷 司马相如 李显 包融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