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舆绕回涧,四月麦初黄。
葵榴傍佛阶,喷艳倾和阳。
褰衣步巉岩,尚幸筋力强。
谷虚自有应,山远无摧伤。
柴桑(chái sāng)的意思:指人们生活贫困、艰苦的地方。
摧伤(cuī shāng)的意思:摧毁伤害。
澹澹(dàn dàn)的意思:指心境淡泊、情绪平静、不急不躁的状态。
方袍(fāng páo)的意思:指正直、廉洁的品德。
何处(hé chǔ)的意思:指不确定的地方或未知的位置。
肩舆(jiān yú)的意思:肩舆是指古代一种由两人扛着的轿子,比喻共同承担责任和困难的意思。
筋力(jīn lì)的意思:指体力、力量的强大。
津梁(jīn liáng)的意思:津梁意指桥梁,引申为支撑、承担重任的人或事物。
苦海(kǔ hǎi)的意思:指人生处境困苦、痛苦的境地。
丽日(lì rì)的意思:指晴朗明媚的阳光明日。
力强(lì qiáng)的意思:努力奋斗,争取上升,追求进步。
飘扬(piāo yáng)的意思:形容旗帜、衣袂等在风中飘动。
晴光(qíng guāng)的意思:指阳光明媚的天气,也用来形容事物的光明与美好。
三两(sān liǎng)的意思:指数量不多,大约是三到五个。
山门(shān mén)的意思:指山脉中的门户,也比喻进入某个地方或机构的入口。
上方(shàng fāng)的意思:指在位置或地位上高于某人或某物。
无远(wú yuǎn)的意思:没有距离远近之分,形容感情深厚,关系亲密。
薰风(xūn fēng)的意思:指风吹过后,留下的芳香气味。
远公(yuǎn gōng)的意思:指离家远行的人。
众生(zhòng shēng)的意思:指所有的生命,包括人类和其他动物。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探访谷隐寺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首句“肩舆绕回涧,四月麦初黄”描绘了春末夏初时节,诗人乘坐轿子穿梭于蜿蜒曲折的山涧之中,四月里麦田刚刚泛黄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
接着,“澹澹来薰风,葛襟任飘扬”一句,诗人感受到轻柔的微风吹过,带着淡淡的花香,他的葛布衣襟随风飘扬,仿佛融入了这自然的怀抱中,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亲近与喜爱。
“山门在何处,松桧森护藏”则引出了谷隐寺的神秘与庄严,松树与桧树挺拔而立,守护着寺庙,预示着这里隐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雨馀绿正肥,丽日浮晴光”描绘了雨后初晴,阳光洒在翠绿的草地上,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为整个画面增添了几分生动与活力。
“葵榴傍佛阶,喷艳倾和阳”中,向日葵与石榴花围绕在佛阶旁,它们的鲜艳色彩映照着温暖的阳光,象征着信仰与生命的美好。
“褰衣步巉岩,尚幸筋力强”表现了诗人虽然年老体弱,但仍坚持步行至险峻的岩石之上,体现了他对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与坚韧不拔的精神。
“方袍三两僧,延我到上方”描述了几位身着僧袍的和尚邀请诗人进入寺庙的高处,暗示了诗人与僧侣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最后,“安知无远公,愧我非柴桑”表达了诗人对古代高僧远公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自谦自己并非如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般超脱世俗。
“谷虚自有应,山远无摧伤”意味着山谷虽深,但自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山峰虽高,却不会因外界的风雨而受损,寓意着内在精神的坚定与外在环境的适应。
“众生沉苦海,吾欲驾津梁”则是诗人对芸芸众生的同情与关怀,他希望成为一座桥梁,帮助人们渡过人生的苦难与困惑,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融合,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社会的关怀,是一首充满哲思与情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