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5月01日(农历四月初四日) 乙巳蛇年 星期四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明发海智寺遇雨二首·其一》
《明发海智寺遇雨二首·其一》全文
宋 / 杨万里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枉教一月春风不及朝来细雨功。

草色染来蓝样翠,桃花洗得肉般红。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不及(bù jí)的意思:不如;不及格;不及时

朝来(zhāo lái)的意思:指事物逐渐变好或发展的趋势。

春风(chūn fēng)的意思:形容人在顺利、得意的时候的心情愉快。

桃花(táo huā)的意思:桃花是指桃树开花的景象,常用来比喻美好的爱情或婚姻。

枉教(wǎng jiào)的意思:白白地教导或劝告,形容劝告的话没有起到作用。

细雨(xì yǔ)的意思:细小的雨点

一月(yī yuè)的意思:指时间很短暂,转眼即逝。

月费(yuè fèi)的意思:指每月的费用。

翻译
白白让春风忙碌了一个月,却比不上早晨细雨的功劳。
青草的颜色被染得像蓝色的翡翠,桃花经过雨水清洗变得如肉质般的鲜红。
注释
枉教:白白地让。
费:耗费。
春风:温暖的春风。
朝来:早晨的。
细雨:细微的雨。
染:染色。
蓝样翠:像蓝色的翡翠。
桃花:桃花。
洗得:清洗得。
肉般红:像肉一样的红色。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春日细雨滋润景象的诗,通过对比细雨与春风的作用,展示了细雨带来的生机与活力。诗人巧妙地运用“枉教”一词,意指春风虽然吹拂了一月之久,却未能达到细雨片刻的滋润效果。这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也反映出诗人对细雨作用的赞赏。

“草色染来蓝样翠”一句,通过鲜明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了细雨后的草色变得更加浓郁和鲜亮,如同蓝玉一般。这里,“蓝样”二字不仅形容了颜色的深浅,更增添了一种珍贵与清新的感受。

“桃花洗得肉般红”则是对细雨后桃花的描写,诗人用“洗”字生动地表达了细雨给予桃花的滋润,使其颜色更加鲜艳,如同人的肌肤一般。这里,“肉般红”不仅形容了颜色的饱满,更传递了一种生命力与美感。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细雨给予大地以至重要的滋润,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刻体验和赞美。

作者介绍
杨万里

杨万里
朝代:宋   字:廷秀   号:诚斋   籍贯: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   生辰: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猜你喜欢

琵琶仙

何事西风,又吹我、一点征帆东下。

无那寒驿,镫昏沈沈怨遥夜。

秋色里、青袍似草,算离恨、不堪重写。

倦倚烟篷,霜空雁杳,谁共情话。

最惆怅、石老云荒,渐忘却城阴旧游冶。

剩有一弓残月,映晴川如画。

添几许、枯荷败苇,便梦回、误了亭榭。

为语沙际轻鸥,甚时来也。

(0)

曲游春.上巳孤清,春江小泊,南朝旧恨,渺渺于怀,因成此解

一匊春愁起,被软潮吹断,深浅无据。

阁住余寒,怕东风暗卷,濛濛酥雨。旧约湔裙误。

问何似、六朝眉妩。

便碧云、几叶遮留,难唤冶桃前渡。冉冉薄阴凄楚。

恁怨草愁波。人在南浦。

弱柳微黄,怕穿烟乳燕,半衔离絮。梦堕斜阳路。

悄不是、旧听莺处。无奈中酒时光,归期又阻。

(0)

菩萨蛮.戊子浴佛日,怀超社第三次集同人于玉皇道院,余未有诗,以小词记之

荐樱佳节风初暖。苍茫怀古难排遣。院静似萧辰。

相偕十二人。澡身尘垢去。尽是同心侣。

愿乞佛恩慈。肝肠洗涤时。

(0)

望江南六十四阕·其三十一

山庐好,众卉逐光昌。

五月榴花明可照,百年柿树欲争长。透过屋檐墙。

(0)

浣溪纱.余有戏答叶观复立夏秤人小词,朱遁叟以闺情见和,爰叠前韵,更效两阕·其一

一袅腰支似怯生。闲庭草地不沾尘。

玉衡系住几多春。

仿佛秋千场上见,平分莺燕掌中轻。

这般时候那般人。

(0)

买陂塘.重游烟雨楼

二年前、鸳湖曾到,斜阳来问烟雨。

那时犹记春归后,满地落花如絮。怀往古。

便解得凄凉,解得伤心赋。沉吟不语。

听衰柳鸣蝉,声声细碎,似识悲秋苦。休重数。

更惹今番酸楚。此游兼乏俦侣。

无心久向空庭玩,独倚阑干容与。君看取。

剩有这、枯荷数梗临风舞。不成情绪。

去败壁颓垣,几回寻觅,尚写旧诗句。

(0)
诗词分类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诗人
林藻 徐世隆 廖燕 袁郊 刘燕哥 薛元超 耶律履 何执中 王徽之 蔡世远 萧瑟瑟 韩鑅 任希古 马光祖 法藏 靳学颜 沈如筠 戚夫人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