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兮。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峱之阳兮。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轻人在不同场合的行为和他人的评价。每两句构成一个小节,形成一种呼应的结构,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表现力。
第一段“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閒兮。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描述年轻人归来时,他人的评价是他温文尔雅。这里的“遭”字用得恰到好处,表达了不期而遇的意外和偶然,而“峱之閒”则创造出一种幽静、隐秘的空间感。年轻人并驾马车,从两肩相对,这种场面描写增添了一份庄重和正式的气氛。
第二段“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兮。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则是年轻人成长壮盛时,他人的评价变为赞美。这一段中,“峱之道”比喻了公正和正确的道路,而“两牡”则象征着力量与勇气。
第三段“子之昌兮,遭我乎峱之阳兮。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表达的是年轻人成功昌盛时,他人的评价是他品行端正。这里的“峱之阳”象征着光明和成就,而“两狼”则可能代表勇猛或独立。
整首诗通过对不同阶段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完美人格形象的建立过程。这种描述手法,不仅体现了古代对于完美人格的向往,也反映出古人对于德行评价的重视。这是一首颇具教育意义和社会理想的诗歌,它通过对行为与评价的细腻刻画,传达了一种社会文化的价值观。
杨子流三吴,烟尘罹家患。
泛海入闽来,涕泣授给谏。
衔诏赴荆南,憔悴衣履绽。
何意章、贡烽,竟阻衡阳雁!
攘袂誓登陴,甲冑亲自擐。
壮士勇为鼓,戎器徐亦办。
屡战摧敌锋,咬指西山瞷。
守将弃城奔,保障属游宦。
乃知将军印,古来书生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