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夕松间石,披衣坐忍寒。
果落惊山鸟,风来堕箨冠。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宿松林草堂,感受自然之美的独特体验。首句“几夕松间石,披衣坐忍寒”展现了一种静谧而孤寂的氛围,诗人独自坐在松石之间,忍受着寒意,似乎在等待着什么,或是思考着什么。接下来,“啸声空外答,心影月中看”两句,通过自然界的回音和月光下的内心映照,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诗人似乎在与自然对话,心灵得到了净化。
“果落惊山鸟,风来堕箨冠”则进一步描绘了自然界的动态美,果实掉落不仅惊动了山中的鸟儿,也仿佛触动了诗人的心弦,引发了他的思绪。而风吹落的竹叶,如同诗人头上的冠冕,象征着自然界的无常变化与生命的短暂。
最后,“凄凉殊不寐,更上步虚坛”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面对自然界的美丽与哀愁,他难以入眠,选择再次登上步虚坛,或许是为了寻求心灵的慰藉,或是为了与天地进行更深的交流。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绣丝平原公,铸金鸱夷子;
传人或象形,自古乃有此。
嗟予复何为,天地一蝼蚁。
即令面目真,不过土偶耳。
敢云年七旬,矍铄差堪喜。
珍重执简编,所期在后起。
兀坐弥勒龛,玻光绝尘滓。
勉从儿辈请,岂曰前贤比。
研媸本天成,慎修凭一己。
悠悠千载后,谁臧与谁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