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寄 杨 归 一 宋 /文 同 出 处 久 异 矣 ,居 常 劳 所 思 。烟 霄 惟 子 未 ,鬓 发 已 翁 为 。世 故 岂 须 问 ,人 生 当 自 知 。林 泉 闻 幸 好 ,足 可 乐 明 时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鬓发(bìn fà)的意思:指鬓角上的头发,常用来形容人的年纪已经很大,头发已经开始变白。
出处(chū chù)的意思:指事物的来源或起源。
居常(jū cháng)的意思:常常居住在某个地方。
可乐(kě lè)的意思:形容人心情愉快、快乐。
林泉(lín quán)的意思:指山林中的泉水,比喻清幽幽静的环境。
明时(míng shí)的意思:明时意为明天的时候,也指将来的时候。
人生(rén shēng)的意思:人生犹如一场梦境,转瞬即逝。
世故(shì gù)的意思:指人世间的事情经验丰富,圆滑狡诈,善于处世的人。
所思(suǒ sī)的意思:所思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某人思考问题时的状态,表示思虑周详、深思熟虑。
幸好(xìng hǎo)的意思:表示因为某种幸运的事情或情况而感到庆幸、高兴或安慰。
烟霄(yān xiāo)的意思:
亦作“烟霄”。1.云霄。 唐 陈子昂 《春日登金华观》诗:“山川乱云日,楼榭入烟霄。” 宋 陆游 《蓬莱行》:“山峭插云海,楼高入烟霄。” 明 李东阳 《楚观楼记》:“声之发於此者,必能超尘壒而出烟霄,凡有耳者皆得之。”
(2).指山的高处。 唐 皇甫曾 《赠鉴上人》诗:“律仪传教诱,僧腊老烟霄。”
(3).喻显赫的地位。 唐 白居易 《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诗:“词赋擅名来已久,烟霄得路去何迟?” 唐 黄滔 《陈皇后因赋复宠赋》:“已为无雨之期,空悬梦寐;终自凌云之製,能致烟霄。” 金 元好问 《感兴》诗:“倚梯从昔望烟霄,七叶何人竟珥貂。”自知(zì zhī)的意思:了解自己的能力、局限和状况。
- 注释
- 出处:诗的来源或起始。
久异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居常:日常生活。
劳所思:常常让我想念。
烟霄:高远的天空。
惟子:只有你。
鬓发已翁:我已经老了,鬓发斑白。
世故:世事人情。
岂须问:不必去询问。
人生:人生的道理。
自知:自己了解。
林泉:山林泉石。
幸:幸运。
乐明时:在光明的时代享受快乐。
- 翻译
- 长久以来已经不同了,日常总是让我思念。
你在高远的天空下独存,我却已白发苍苍如翁。
世事不必多问,人生应当自己明白。
能听到山林泉声真是幸运,足以在这明时享受快乐。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文同所作的《寄杨归一》,从内容上看,诗人表达了对远方好友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和自然美景的感悟。开篇“出处久异矣,居常劳所思”两句,描绘了诗人长时间不在故乡,对日常生活中的辛勤劳作充满了思考和怀念。这不仅是对物理空间上的远离,更是心灵深处的渴望。接着,“烟霄惟子未,鬓发已翁为”两句,则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时光流逝,人事皆变的感慨。诗人借“烟霄”的朦胧和“鬓发”的白发,描绘出时间带来的无情变迁,以及个人的老化过程。
中间,“世故岂须问,人生当自知”两句,是对生活哲学的深刻领悟。诗人认为,对于世事的理解和人生的认知,不需要外界的解答,每个人都应该通过自己的经历去认识。这是非常符合古典文学中“自识”、“自得其乐”的思想。
最后,“林泉闻幸好,足可乐明时”两句,则转向了对自然之美的赞颂。诗人认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尤其是在林间溪畔,可以找到心灵的宁静和快乐。这也是古代文人常用的一种寄托情感的手法,即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精神状态。
总体来说,这首诗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宋代文学的内敛与含蓄,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友情、人生和自然美的独到感悟。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