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聚则明施,气散则明匿。
孰能知其妙,聚散乃为客。
大哉无方体,是谓神与易。
这首诗名为《观物(其二)》,出自北宋时期词人丘葵之手。全诗语言简练而蕴含深意,探讨的是宇宙间气的聚散与万物生成的哲理。
“气聚则明施,气散则明匿。”这两句表达了道家和易学中的一种观点,即宇宙之气聚合时显现为具体的事物,散去时则归于无形。这里“明”字有显露、表现的意思,而“施”、“匿”则分别指气的展现与隐藏。
接着,“孰能知其妙,聚散乃为客。”诗人自问谁能够洞察这其中的微妙之处,气的聚散犹如行者般在世界间游走,不定不居。
“法象乃糟糠,真机乃虚寂。”这里,“法象”指的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形相,而“糟糱”则有陈旧、不新鲜之意;“真机”是指宇宙间真正运行的机制,而“虚寂”则意味着清净无为。
最后,诗人赞叹:“大哉无方体,是谓神与易。”这两句表达了对宇宙间无形而又万能之道的崇敬之情。这里,“无方体”指的是没有固定的形态,能够包容万物;“是谓神与易”则是说这种超越常理、变化莫测的状态,正是所谓的神妙与《易经》的奥秘。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气聚散的哲学思考,探讨了宇宙间万物生成与消亡的根本规律,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自然界和生命本质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