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潮闻曙响,妒垄有春翚。
河长犹可涉,海阔故难飞。
霜多声转急,风疏行屡稀。
园池若可至,不复怯虞机。
这首《咏雁诗》以雁为题,借物抒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
首联“伺潮闻曙响,妒垄有春翚”,描绘了雁群在黎明时分,随着潮水的声响起飞的情景,同时以“妒垄有春翚”暗喻雁群对春天的渴望和对生机勃勃景象的喜爱。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使得雁群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
颔联“岂若云中雁,秋时塞外归”,将雁群与云中的雁进行对比,表达了雁群在秋天时会飞往塞外的习性,反衬出它们对自由迁徙的向往和对季节变换的适应能力。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雁群的独特习性,也寄托了诗人对自由与回归的向往。
颈联“河长犹可涉,海阔故难飞”,进一步阐述了雁群迁徙的艰难与可能。河流虽长,雁群尚能涉过,而大海的广阔则让它们难以飞翔。这不仅是对雁群迁徙环境的描述,也是对人生旅途上困难与挑战的隐喻,暗示了即使面对重重困难,人们也应该像雁群一样勇敢地去尝试和克服。
尾联“霜多声转急,风疏行屡稀”,描绘了雁群在寒冷季节迁徙时的场景,霜多风疏,雁群的声音变得急促,行动也变得稀少。这一联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也是对雁群迁徙状态的细腻刻画,体现了自然界中生命的顽强与坚韧。
最后一句“园池若可至,不复怯虞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安全的向往。园池象征着安全与舒适的生活环境,而“不复怯虞机”则意味着不再畏惧任何威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向往。
整体而言,《咏雁诗》通过描绘雁群的迁徙生活,巧妙地融入了对自然、生命、自由以及个人理想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和哲学思考。
水行越沧海,陆行踰崤、函。
日夜行万里,更披万仞岚。
初上泰山北,复下泰山南。
既入岱宗坊,步步起巉岩。
登及岱盘九,峻甚华峰三。
悬峰出天际,危峪入空嵌。
忆我近嵩高,回轸向关、陕。
车行山隧中,忘却成皋险。
自入泰山来,险巘重重掩。
一险方才过,一峰又当脸。
回首视前峰,地底见一点。
迢递三天门,万山没深崦。
徘徊碧空中,白云为我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