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9日(农历三月廿二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二月朔日宿桃花口》
《二月朔日宿桃花口》全文
明 / 杨旦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

扁舟暂泊桃花口矮屋低垣数十家

童子忽惊春水涨,晚潮随浪散平沙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矮屋(ǎi wū)的意思:指住房狭小、矮小,形容环境贫苦,生活条件艰苦。

扁舟(piān zhōu)的意思:指小巧轻便的船只,也用来比喻身世低微或贫寒的人。

春水(chūn shuǐ)的意思:春天的水,比喻希望或新生。

花口(huā kǒu)的意思:形容人说话花言巧语,能够巧妙地用言辞迷惑、欺骗他人。

惊春(jīng chūn)的意思:形容春天来临时,万物苏醒,生机勃勃,给人以惊喜之感。

平沙(píng shā)的意思:平坦的沙地,指事物平静无波澜,没有风浪。

十家(shí jiā)的意思:指众多势力、派别、团体等并存的局面或现象。

桃花(táo huā)的意思:桃花是指桃树开花的景象,常用来比喻美好的爱情或婚姻。

童子(tóng zǐ)的意思:指小孩子的声音非常嘈杂,形容人多嘈杂、喧闹。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杨旦的《二月朔日宿桃花口》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乡村春日图景。诗中以“扁舟暂泊桃花口”开篇,巧妙地将读者引入一个远离尘嚣的桃源世界。桃花口,不仅点明了地点,也暗示了季节与氛围,桃花盛开的景象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着,“矮屋低垣数十家”一句,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朴素的乡村风貌,矮小的房屋与低矮的围墙,构成了一种和谐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展现出一种质朴的生活气息。

“童子忽惊春水涨,晚潮随浪散平沙。”这两句诗则将画面推向了动态的高潮。春水上涨,不仅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也让孩子们惊喜不已。晚潮随浪,不仅描绘了水流的动态美,还隐含着时间的流转与自然界的循环更替。平沙被晚潮所润泽,既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寓意着生命的滋养与成长。

整首诗通过对桃花口这一特定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田园诗意,让人仿佛能感受到春风拂面、桃花轻摇的美好情境。

作者介绍

杨旦
朝代:明

福建建安人,字晋叔,号偲庵。杨荣曾孙。弘治三年进士。历官太常卿,正德间忤刘瑾,谪知温州。有政绩。瑾诛,累擢至户部侍郎,南京吏部尚书。以反对张璁、桂萼骤进用,为给事中陈洸所劾。勒令致仕。
猜你喜欢

隔汉江寄子安

江南江北愁望,相思相忆空吟。

鸳鸯暖卧沙浦,鸂鶒闲飞橘林。

烟里歌声隐隐,渡头月色沉沉。

含情咫尺千里,况听家家远砧。

(0)

初年乐城馆中卧疾怀归作

异县天隅僻,孤帆海畔过。

往来乡信断,留滞客情多。

腊月闻雷震,东风感岁和。

蛰虫惊户穴,巢鹊眄庭柯。

徒对芳尊酒,其如伏枕何。

归屿理舟楫,江海正无波。

(0)

听琴

飒飒微雨收,翻翻橡叶鸣。

月沈乱峰西,寥落三四星。

前溪忽调琴,隔林寒琤琤。

闻弹正弄声,不敢枕上听。

回烛整头簪,漱泉立中庭。

定步屐齿深,貌禅目冥冥。

微风吹衣襟,亦认宫徵声。

学道三十年,未免忧死生。

闻弹一夜中,会尽天地情。

(0)

渑池

西秦北赵各称高,池上张筵列我曹。

何事君王亲击缶,相如有剑可吹毛。

(0)

晦日宴游

日晦随蓂荚,春情著杏花。

解绅宜就水,张幕会连沙。

歌管风轻度,池台日半斜。

更看金谷骑,争向石崇家。

(0)

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近呈苏涣侍御

久客多枉友朋书,素书一月凡一束。

虚名但蒙寒温问,泛爱不救沟壑辱。

齿落未是无心人,舌存耻作穷途哭。

道州手札适复至,纸长要自三过读。

盈把那须沧海珠,入怀本倚昆山玉。

拨弃潭州百斛酒,芜没潇岸千株菊。

使我昼立烦儿孙,令我夜坐费灯烛。

忆子初尉永嘉去,红颜白面花映肉。

军符侯印取岂迟,紫燕騄耳行甚速。

圣朝尚飞战斗尘,济世宜引英俊人。

黎元愁痛会苏息,夷狄跋扈徒逡巡。

授钺筑坛闻意旨,颓纲漏网期弥纶。

郭钦上书见大计,刘毅答诏惊群臣。

他日更仆语不浅,明公论兵气益振。

倾壶箫管黑白发,舞剑霜雪吹青春。

宴筵曾语苏季子,后来杰出云孙比。

茅斋定王城郭门,药物楚老渔商市。

市北肩舆每联袂,郭南抱瓮亦隐几。

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

鸟雀苦肥秋粟菽,蛟龙欲蛰寒沙水。

天下鼓角何时休,阵前部曲终日死。

附书与裴因示苏,此生已愧须人扶。

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

(0)
诗词分类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诗人
杜淹 仇靖 彭端淑 李陵 杨嗣复 宋教仁 富嘉谟 吴西逸 周容 庄忌 茅坤 曹希蕴 庞德公 刘崧 贾昌朝 黄福 陈文龙 王清惠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