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5月02日(农历四月初五日) 乙巳蛇年 星期五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对雨有怀》
《对雨有怀》全文
宋 / 郑思肖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世道翻覆,愁来痛彻心。

风行杀气,淫雨哭秋阴。

虏睨朝廷玺,官空帑藏金。

妃嫔草地宫髻泪中簪。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草地(cǎo dì)的意思:指草木茂盛的地方,也比喻人多的地方。

朝廷(cháo tíng)的意思:指国家政权的中心,也可以指官方机构或政府。

翻覆(fān fù)的意思:翻倒、倾覆

妃嫔(fēi pín)的意思:指宫廷女子的身份和地位。也可用来形容女性地位高贵、美丽的样子。

风行(fēng xíng)的意思:指某种风气或事物在一定范围内流行、盛行。

宫髻(gōng jì)的意思:指女子盘起的高髻。

今草(jīn cǎo)的意思:指现在的一种草木,比喻现今的事物或人。

帑藏(tǎng cáng)的意思:帑藏意为秘密地保存或隐藏财物,也可指将财物保存在某个地方。

世道(shì dào)的意思:世界上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

腥风(xīng fēng)的意思:指战争、动乱时期的血腥氛围。

鉴赏

这首诗《对雨有怀》是宋末元初时期诗人郑思肖所作,通过描绘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和凄凉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感慨。

首句“世道忽翻覆”,开篇即点明了社会局势的突变,暗示了时代的动荡与不稳定性。接着,“愁来痛彻心”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忧愁,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

“腥风行杀气,淫雨哭秋阴”两句,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将恶劣的政治环境比作腥风和杀气,将连绵不断的秋雨比作哭泣,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也暗喻了社会的黑暗与混乱。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诗人所处时代的压抑与悲凉。

“虏睨朝廷玺,官空帑藏金”进一步揭示了社会的腐败与衰败。这里,“虏睨朝廷玺”形象地描绘了外敌觊觎朝廷权力的情景,而“官空帑藏金”则反映了官员贪污腐败,国库空虚的现实。这两句不仅揭露了社会的深层次问题,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最后,“妃嫔今草地,宫髻泪中簪”以悲剧性的画面收尾,描绘了宫廷女性流离失所、生活困苦的场景。这一句不仅展现了个人命运的悲惨,也象征着整个王朝的衰亡与崩溃。通过这些细节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无常的深刻反思。

整体而言,《对雨有怀》通过对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个人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洞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这首诗不仅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也蕴含着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入剖析,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佳作。

作者介绍
郑思肖

郑思肖
朝代:宋   字:忆翁   籍贯:连江(今属福建)   生辰:1241~1318

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人。原名之因,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佛教词语)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
猜你喜欢

奉和鲁望独夜有怀吴体见寄

病鹤带雾傍独屋,破巢含雪倾孤梧。

濯足将加汉光腹,抵掌欲捋梁武须。

隐几清吟谁敢敌,枕琴高卧真堪图。

此时枉欠高散物,楠瘤作樽石作垆。

(0)

暇日独处寄鲁望

幽慵不觉耗年光,犀柄金徽乱一床。

野客共为赊酒计,家人同作借书忙。

园蔬预遣分僧料,廪粟先教算鹤粮。

无限高情好风月,不妨犹得事吾王。

(0)

友人许惠酒以诗徵之

野客萧然访我家,霜威白菊两三花。

子山病起无馀事,只望蒲台酒一车。

(0)

题贾岛吟诗台

此台如可废,此恨有谁平。

纵使迷青草,终难没旧名。

天悲朝雨色,岳哭夜猿声。

不是心偏苦,应关自古情。

(0)

石井

苔色遍春石,桐阴入寒井。

幽人独汲时,先乐残阳影。

(0)

长林令卫象饧丝结歌

主人雕盘盘素丝,寒女眷眷墨子悲。

乃言假使饧为之,八珍重沓失颜色,手援玉箸不敢持。

始状芙蓉新出水,仰坼重衣倾万蕊。

又如合欢交乱枝,红茸向暮花参差。

吴蚕络茧抽尚绝,细缕纤毫看欲灭。

雪发羞垂倭堕鬟,绣囊畏并茱萸结。

我爱此丝巧,妙绝世间无,为君作歌陈座隅。

(0)
诗词分类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诗人
陈独秀 刘少奇 光绪 爱新觉罗·福临 蒋彝 诸葛亮 郦道元 杨於陵 陈封怀 杜濬 毕构 班超 杨朱 张爱玲 石评梅 卜商 言偃 宰予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