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春雷(chūn léi)的意思:指春天雷声,比喻激起人们革命斗志的事物或人。
金鳞(jīn lín)的意思:形容人的品德高尚,或者形容事物的珍贵和稀有。
龙头(lóng tóu)的意思:指某一事物或组织的核心或领导者。
三十(sān shí)的意思:指男子到了三十岁时,应该有了自己的事业和立足之地。
上春(shàng chūn)的意思:指人年纪大了,却仍然保持年轻的心态和活力。
头角(tóu jiǎo)的意思:指年轻人崭露头角,展现出的才华和能力。
晓钟(xiǎo zhōng)的意思:晓钟指的是早晨的钟声,比喻警示人们及时行动或者提醒人们做某事。
一夜(yī yè)的意思:指短暂的时间内发生的事情或变化。
应是(yìng shì)的意思:表示事物应该是某种状态或者应该具备某种性质。
枕上(zhěn shàng)的意思:枕头上面,表示非常亲近、亲密的关系。
峥嵘(zhēng róng)的意思:形容山势高耸、气势雄伟的样子。
三十六(sān shí liù)的意思:形容事物变化多端,无法预测或掌握。
- 注释
- 晓钟:清晨的钟声。
巨鳌:神话中的大海龟或海中巨兽。
枕上:睡梦中,床头。
春雷:春天的雷声。
金鳞:比喻珍贵或华丽的鳞片,此处可能指龙鳞。
三十六:虚数,形容数量多。
化龙头角:龙的象征,形容威严或变化。
峥嵘:形容山势高峻,引申为威武、显赫。
- 翻译
- 清晨的钟声如巨鳌摇撼,夜晚枕边春雷轰鸣不断。
想必是金色的龙鳞有三十六片,化作龙首龙角展现威猛雄姿。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晨曦中,钟声与雷鸣交织的生动图景。诗人通过对自然界的细腻观察,展现了季节更迭和生命力度。
“晓钟搥动巨鳌䟫”,这里的“晓钟”指的是清晨的钟声,而“搥动巨鳌䟫”则是形象地描述这钟声如同惊醒了沉睡的巨兽,给人以强烈的心理震撼。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搥动”一词,不仅传达了声音的力量,而且也暗示了一种唤醒自然万物的力量。
接下来的“枕上春雷一夜轰”,则描绘了一个连续不断的春夜雷鸣声,给人以春天气候变化多端的感觉。诗中用“枕上”二字,表达了一种贴近、亲身经历的情景,让读者仿佛也能感受到那夜半时分断续的雷声。
第三句“应是金鳞三十六,化龙头角逞峥嵘”,则是一幅更为奇特的画面。诗人用“金鳞”指代某种神秘而又高贵的事物,而数字“三十六”在中国文化中常有吉祥、完整之意。这里结合下文,应是比喻着某种神秘力量的完全显现。而“化龙头角逞峥嵘”,则形象地表达了这种力量的转变和蜕变,如同龙凤般的高贵与自由。
整首诗通过钟声、雷鸣以及神秘的生命力度,勾勒出一个生机勃勃又充满神奇色彩的春日早晨。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感受和把握,更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想象力。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他乡七夕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
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
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踏雪行。
鹤氅毳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
宴安往往叹侵夜,卧稳昏昏睡到明。
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