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题为《题白云观木瓢》。诗中描绘了诗人偶然经过一处道观,看到木瓢小像旁的景象,联想到木瓢的来历,表达了对历史与自然之间微妙联系的感慨。
首句“琳宫偶过憩天长”,以“琳宫”形容道观的华美,点明了地点和诗人偶然来访的情景。“偶过憩天长”则透露出诗人在此短暂停留,享受片刻宁静的心境。
次句“真率木瓢小像旁”,进一步描述了诗人所见之景。木瓢作为道家常用的器具,此处被赋予了“真率”的性格,仿佛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处,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
后两句“都道提携来漠北,谁知津逮自襄阳。”则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木瓢的来历与实际所在位置之间的差异。前一句“都道提携来漠北”暗示了木瓢可能有着遥远而神秘的背景,人们普遍认为它源自北方的辽阔之地。而后一句“谁知津逮自襄阳”揭示了实际上木瓢的真正来源地——襄阳,一个位于南方的水陆交通要地。这种对比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蕴含了对事物表面现象与真实本质之间差异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木瓢这一具体物象的描绘与联想,巧妙地融入了对历史、自然与人文景观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深邃的思想情感。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归雁
商飙鸣秋众木脱,雁鸿来作南州客。
不辞云汉涂路长,要识吴淞水天阔。
异乡虽云足稻粱,江湖实恐多矰缴。
同来兄弟无半存,强尔相呼整归翮。
东风杳杳吹晴沙,此日一举天之涯。
羽毛不犯塞上雪,曈昽岂识江南花。
洞庭一声夜漂泊,潇湘倒影春横斜。
长安故人断音信,一去十载忘还家。
雁乎雁乎尔归何太急,使我临风增叹息。
摸鱼儿.至元六年二月望日登安陆白云楼楼今为分宪公廨城中有楚大夫宋玉故宅与池其井名琉璃井有兰台故基
屹危阑、郢都西北,滔滔汉水南去。
兰台陈迹何从访,废宅芳池凝伫。愁绝处。
空只有、琉璃眢井蛙声聚。千年遗绪。
邈白雪宫商,雄风襟量,恍惚可神遇。
英灵在,应念诸孙卤莽。斯文徼福如许。
蕙肴兰藉椒浆奠,屈景幽魂同赴。惊节序。
却邂逅、春深不识悲秋苦。抚今怀古。
谩醉墨淋漓,狂歌悽惋,和者应无数。
折槛行
佞臣何人安昌侯,佞臣不死臣云愁。
愿得上方斩马剑,为君断此佞臣头。
言未及终上大骂,顾敕御史将云下。
小臣忠义何激昂,攀槛槛折声琅琅。
批龙鳞,臣当诛,龙逢比干臣所法,不知圣朝将何如?
此时公卿色如土,咋舌相看莫敢语。
将军庆忌独免冠,赦云愿得君王许。
臣将死,上活之;槛已折,无庸治。
留以旌直臣,此事颇可思。
乃知至诚能感格,人主亦复为转移。
君不见,嵇绍当年效忠节,以身卫帝任摧折。
晋惠虽愚不浣衣,眼里常留侍中血。
桂枝香.中秋
西风帘幕。看花影移阶,蕉阴绰约。
三五良宵正永,小罗杯酌。
三年幸订渔樵侣,伴闲云、轻鸥孤鸿。
鹿门夫妇,竹溪宾友,柴桑篱落。任清露、凉侵袂薄。
对扶疏丛桂,此景非恶。渐敛浮云,夜半月临虚阁。
庾楼人坐冰壶里,欲乘鸾、飞向寥廓。
且拼尽醉,休论尘世,受他羁缚。
湘月.丁未三月泛舟西湖,遥步龚定庵韵
夕阳如画,媚六桥柳色,风流娟丽。
柳外笙歌桥外舫,万顷波光无际。
花落愁多,春寒梦殢,不展东风意。
鹧鸪生劝,未容料理归计。
好是堤绕围青,潭空凝碧,人影娇扶起。
祠宇园林浏览遍,更向禅林暂寄。
山笋清甘,湖莼滑腻,迥异家乡味。
者番咀嚼,便思老我云水。
- 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