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落光初满,霜深影较寒。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时节月圆天高的景象,以及诗人对这一特殊时刻的感慨。首句“天上同明月”直接点题,将读者的目光引向那轮高悬于天际的满月。接着,“争怜再闰难”一句,巧妙地表达了对闰中秋这一罕见现象的赞叹与珍惜,暗示了月亮在不同年份中的变化与独特性。
“山中无历日,虚作九秋看”则展现了山林间的自然与时间的流逝,山中之人或许没有精确的历法,但他们依然能感受到季节的变化,以九秋(即秋季)来概括一年的时光,体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人类生活的朴素。
“木落光初满,霜深影较寒”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中秋之夜的氛围。树叶凋零,月光显得更加明亮;霜气渐浓,月影似乎也带上了几分寒意。这样的描写不仅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也暗含了诗人对时光流转、自然更替的感慨。
最后,“清辉曾不异,莫惜重盘桓”表达了诗人对中秋月夜的深深喜爱与不舍。清辉指的是月光的明亮与纯净,诗人认为无论何时何地,中秋之夜的月光都同样美好,因此他希望人们能够珍惜这难得的时刻,多停留一些时间,享受这份宁静与美好。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中秋月夜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活美好瞬间的珍视,充满了哲理意味和人文情怀。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清·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29467c68e347cda8494.html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 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