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枯不枯著色树,欲冻未冻借春天。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末春初的江南水乡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微妙变化和诗人对这份静谧之美的独特感受。
“半枯不枯著色树”,开篇即以“著色树”点明了季节的过渡,树干虽已显出枯萎之态,但枝头仍残留着一抹生机,暗示着冬天的痕迹与春天的预兆并存。这既是对自然界生命力顽强的赞美,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展现出一种对生命坚韧不屈的感慨。
“欲冻未冻借春天”,进一步描绘了气温微寒,但空气中已经弥漫着春天的气息。这种微妙的温度变化,仿佛是大自然在向人们预告着新生的到来,同时也暗示着诗人对即将到来的春天充满期待和憧憬。
“寂寥小雪昨夜过”,通过“小雪”这一细节,不仅渲染了环境的宁静与清冷,也巧妙地将时间推进到一个特定的夜晚,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且富有层次感。夜晚的小雪,虽然微不足道,却为大地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银装,增添了几分神秘与诗意。
“一瓮苦露孤舟前”,最后两句将视角转向了水边的一艘孤舟,舟前摆放着一瓮“苦露”。这里的“苦露”可能是指酒或其他饮料,与前面的“小雪”形成对比,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孤独的氛围。这一细节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内容,也暗示了诗人可能身处旅途之中,或是独自品味着这份宁静与孤独,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境遇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美景的独到欣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季节更替、生命循环的独特感悟,以及在静谧环境中寻求心灵寄托的深沉情感。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春日山家
今日游何处,春泉洗药归。
悠然紫芝曲,昼掩白云扉。
鱼乐偏寻藻,人闲屡采薇。
丘中无俗事,身世两相违。
送远上人归京
夏腊岁方深,思归彻曙吟。
未离销雪院,已有过云心。
寒磬清函谷,孤钟宿华阴。
别京游旧寺,月色似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