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蓄多藏岂足论,有谁还议济王孙。
能于祸处翻为福,解向雠家买得恩。
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态度,特别是对于金钱与权势的关系。"多蓄多藏岂足论,有谁还议济王孙"表明无论积累多少财富,对于那些已经拥有权势的人来说,似乎永远不满足,总有人在讨论如何进一步帮助这些人增加他们的权力。"能于祸处翻为福,解向雠家买得恩"则揭示了金钱可以转变灾难为吉祥,可以通过给予贿赂来换取恩惠,这反映出当时社会中金钱与道德的颠倒。
接着两句"几怪邓通难免饿,须知夷甫不曾言"则是说即使像传说中的富人邓通,也难以避免贫困的命运,而历史上的贤明君主夷甫从未提及过这些。这两句暗示了财富的无常和权力的有限。
最后两句"朝争暮竞归何处,尽入权门与倖门"描绘了一幅人们早晚都在为之争斗,最后却都进入权贵之家或是靠山吃山、依水吃水的人们的图景。这里的“权门”和“倖门”象征着权力和财富,这些都是当时社会中人们所追逐的目标。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对照,揭示了金钱与权力的关系,批判了当时社会中的不公现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这种社会状态的无奈和悲哀。
挂席从古路,长风起广津。
楚城花未发,上苑蝶来新。
半没湖波月,初生岛草春。
孤霞临石镜,极浦映村神。
细响吟乾苇,馀馨动远蘋。
欲凭将一札,寄与沃洲人。
出山三见月如眉,蝶梦终宵绕戟枝。
旅客思归鸿去日,贤侯行化子来时。
郡楼遐想刘琨啸,相閤方窥谢傅棋。
按部况闻秋稼熟,马前迎拜羡并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