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语入云尽,峰阴到水寒。
步屟浑忘远,兹山不厌看。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隐逸生活的宁静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仙岩山居的幽美与和谐。
首先,“谁家深竹里,当槛即鸣湍。”开篇以“深竹”和“鸣湍”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生机勃勃的氛围,仿佛置身于竹林深处,流水潺潺,自然之声与人的生活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之美。
接着,“人语入云尽,峰阴到水寒。”进一步描绘了山居环境的高远与清冷。人声似乎随着云雾飘散,只剩下山峰的阴影触及水面,带有一丝寒意,这种景象既表现了山居的孤独与清寂,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淡泊与超然。
“草香娱鹿性,藤老学龙蟠。”这两句则转向对自然生态的赞美。草香吸引着鹿儿,它们在草地上自由地游走,象征着自然界的和谐共生;而老藤盘旋蜿蜒,如同龙之姿态,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也寓意着生命的坚韧与不屈。
最后,“步屟浑忘远,兹山不厌看。”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深深喜爱与留恋。行走其间,脚步似乎忘记了远方的喧嚣,只愿长久驻足,欣赏这山中的一切美好。这种情感流露,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内心宁静与和谐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展现了仙岩山居的宁静、和谐与超脱,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内心世界的一种追求与满足。
东郊初未布阳和,湖上祥霙点渌波。
重璧台遥黄竹作,孤山园近落梅多。
表仪共仰丰年玉,赋咏宜陪赓载歌。
谁忆渔舟向西塞,千山径绝独披蓑。
倦游再闰入都门,喜见隆兴诏令新。
功业讵堪铭日观,龙钟空叹倚天津。
题诗竹阁逢寒食,修禊兰亭及暮春。
我欲扁舟成泛宅,五湖烟月伴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