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6日(农历三月廿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节妇义女.为杨侍御题》
《节妇义女.为杨侍御题》全文
明 / 韩邦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悲风起天暮,开帙感双真。

绿藿偏倾日,芳梅未识春。

秋深夜雨,百折岁寒身。

谁秉如椽笔休令漫泯沦。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百折(bǎi zhé)的意思: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后依然坚持不懈。

悲风(bēi fēng)的意思:形容悲伤凄凉的风声。

椽笔(chuán bǐ)的意思:指文人墨客用来写作的笔。

风起(fēng qǐ)的意思:指风开始刮起来,也比喻事情开始发生或情况开始变化。

开帙(kāi zhì)的意思:开启书籍,指开始学习。

秋深(qiū shēn)的意思:指秋天已经深入,天气转凉,秋意渐浓。

三秋(sān qiū)的意思:指时间的长短,用于形容等待的时间很长。

深夜(shēn yè)的意思:指夜间的深沉时刻,通常指夜晚较晚的时间段。

岁寒(suì hán)的意思:岁寒指的是寒冷的冬天。在冬季,寒冷的天气会给人们带来不便和困苦。

休令(xiū lìng)的意思:停止命令,解除禁令

如椽笔(rú chuán bǐ)的意思:形容写字或绘画技艺高超,字迹或画线如同椽子一样粗大。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沉而感人的画面。诗人以悲凉的秋风起始,引发出对忠诚与贞洁的感慨,"悲风起天暮"象征着环境的凄清和氛围的沉重。"开帙感双真"则表达了对杨侍御所赞美的两位女性——节妇和义女的敬仰,她们的美德如同打开的书卷中展现的真谛。

"绿藿偏倾日,芳梅未识春"运用了比喻手法,绿藿倾斜于阳光,象征节妇坚贞不渝,即使在艰苦环境中也坚守自我;而未识春的梅花则暗示义女身处困境仍保持高洁,不为外界所动。接下来的"三秋深夜雨,百折岁寒身"进一步刻画了她们经历的艰难岁月,如同秋天的夜晚和寒冬中的百般曲折,但她们的品性始终如一。

最后两句"谁秉如椽笔,休令漫泯沦",诗人呼吁有才之人应当用大笔记录下这些美德,不让她们的事迹被遗忘,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美德传承的呼唤。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对高尚人格的赞美和对社会道德的倡导。

作者介绍

韩邦奇
朝代:明

韩邦奇(1479--1556)明代官员。字汝节,号苑洛,陕西朝邑(今陕西大荔县朝邑镇)人。正德三年进士,官吏部员外郎,以疏谕时政,谪平阳通判。稍迁浙江按察佥事,宦官强征富阳茶、鱼,他作歌哀之,遂被诬奏怨谤,逮系夺官。嘉靖初起山西参议,再乞休去。自后屡起屡罢终,以南京兵部尚书致仕。嘉靖三十四年,因关中大地震,死于非命。韩邦奇文理兼备,精通音律,著述甚富。所撰《志乐》,尤为世所称。
猜你喜欢

登北极台

含睇高城接渺茫,饥乌飞噪古台荒。

沙连秋水寒皋迥,山拥晴云落日黄。

边塞关心双宝剑,亲朋满目一空囊。

廿年不偶伶俜影,宾戏真难答省郎。

(0)

湖上送家兄入都

幽鸟唤春春又阑,六桥烟柳簇征鞍。

客途再到悲欢异,樽酒相逢去住难。

五夜鸡声惊昨梦,连朝花信破轻寒。

停鞭不尽蝉联语,回首高城夕照残。

(0)

五里关

路随流水自东西,乱踏寒沙入翠微。

回首已登入境外,天风萧瑟薄征衣。

(0)

周平王庙

不信东迁百战余,峨然庙貌托精庐。

破除文武千年业,成就《春秋》一部书。

岂有《小弁》伤嫡庶,空闻《扬水》怨兵车。

至今濒海遗民泪,禾黍离离洒故墟。

(0)

海舶行

山如砺,河如带,我朝车书大无外。

东渐西被朔南暨,四海茫茫与天际。

番国波臣群稽颡,职方年年图王会。

翁洲东南第一关,汪洋波涛通万派。

清晨放去流求船,飞烟一道金崎界。

更历闽广达安南,扬帆西上路迢递。

马塍暹罗噶喇吧,瀰漫天风惊砰湃。

柔佛吕宋??吗,纷纷岛屿列海裔。

深目长鼻椎髻来,百物罗罗凭市侩。

扶桑之东虞渊西,竞向中华献珍怪。

氍毹毾缎羽毛,多罗斗缕布火毳。

白檀青木阿萨那,鸟卵象牙间玳瑁。

鹦鹉如雪或如丹,孔雀似锦鸟倒挂。

玻璃瓶盛红毛酒,色艳琥珀酌大贝。

峨舸遥出水晶宫,千尺帆樯来月竁。

区宇隘前朝,幅?越往代。

纵横谁知几千程,秦皇汉武徒夸大。

间立海岸望晴空,闽商欣欣输关税。

(0)

秋日杂诗·其二

袅袅风中兰,鲜鲜霜里菊。

过期即彫残,非候不茂育。

枯菀故有时,春秋各自足。

独彼枯树株,一世少煦燠。

雨露朝不濡,鸟雀夜不宿。

百孔与千创,蝼蚁穴其腹。

那更生稊华,已矣休妄瞩。

(0)
诗词分类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诗人
吴梅 仇亮 王冷斋 陈衡恪 邱清泉 陈柱 姜忠奎 吕志伊 田桐 谭泽闿 翁文灏 陈从周 余菊庵 黄绮 陈仁德 邓潜 冯振 林庚白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