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茶惊鹤醒,抛果引猿来。
笋短和泥掘,松高倚石栽。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逸者在深山中的生活情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和对生活场景的刻画,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趣。
“结屋万山顶,柴扉昼懒开。”这两句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在高耸的山峰之巅建造家园,柴门随意开合,没有固定的时间限制,这里没有世俗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捣茶惊鹤醒,抛果引猿来。”这两句诗则展示了诗人日常生活中的情趣,他捣碎茶叶时惊起栖息在树梢上的鹤,而他投掷果实时又吸引来了好奇的猿猴。这些生动的情景描写,展现了山中生活的自然美和诗人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
“笋短和泥掘,松高倚石栽。”这里通过对竹笋、泥土和松树的描述,体现了诗人在山中劳作的情景。竹笋因其生长环境而显得 短小,需要与泥土亲密接触来培育,而高大的松树则倚靠着坚硬的岩石生长,这些细节描写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界观察的细腻和深刻。
“有时寻胜去,多趁暮钟回。”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的心境,有时他会外出寻访那些美好的地方,但更多的时候,他选择在傍晚的钟声中返回自己的山居。这里的“胜”可以理解为自然景观或者历史遗迹,而“暮钟回”则是对日落时分返家之情的抒写,体现了诗人对于归属感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节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山居生活理想。
昨拟走大梁,览胜古汴京。
晨起延津境,忽作封邱行。
山川本相似,途路近且平。
远驰燕赵骑,复捲魏卫旌。
晓行趁残月,暮宿视长庚。
客途少休息,传舍多送迎。
思之良厚颜,不如且归耕。
所以晨夕内,劳劳苦东征。
东征倦行役,对镜徒自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