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诗《山居》由宋代的妙普庵主所作,通过深邃的哲理与自然景象的融合,展现了诗人对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深刻思考。
首句“心法双忘犹隔妄”,诗人以“心法”为切入点,探讨了心灵与智慧的双重境界。这里的“心法”指的是内心的法则或智慧,而“双忘”则意味着在追求智慧的过程中,需要忘却自我与外界的分别,达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然而,即便如此,诗人仍觉有所隔阂,暗示着即使在心灵深处,也难以完全摆脱世俗的束缚,这表达了对内心世界复杂性的深刻洞察。
次句“色尘不二尚馀尘”,进一步深化了对内心与外在世界的理解。诗人将“色尘”视为物质世界与感官经验的象征,提出“不二”的概念,即内在与外在、精神与物质之间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然而,“尚馀尘”则指出尽管存在这种关联,仍然存在着未被净化或未被理解的部分,暗示着人类对于宇宙真理的探索永远在路上。
后两句“百鸟不来春又过,不知谁是住庵人”,以自然界的景象作为隐喻,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春天的美景虽美,但若无人欣赏,其价值便大打折扣。同样,生命中的美好时刻若无人体验或领悟,也将失去其意义。这里,诗人通过“百鸟不来”这一情景,暗指生命的短暂与珍贵,以及对生活体验的重视。最后,诗人提出“不知谁是住庵人”的疑问,既是对自身身份的反思,也是对人生意义的追问。这句话蕴含着对存在本质的探索,以及对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找真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深刻思考。
综上所述,《山居》一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生命意义与存在本质的深刻思考,充满了对宇宙真理的追求和对人生价值的反思。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