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楼凉出竹,非与曲江赊。
野火流穿苑,秦山叠入巴。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略带伤感的景象。开篇“寺楼凉出竹,非与曲江赊”两句,通过对比手法表明寺中之竹清幽自在,与外界繁华不同,既是对寺庙环境的描绘,也寓含诗人超脱尘世的情怀。接着“野火流穿苑,秦山叠入巴”两句,以远观的角度,将视线从近处的竹林扩展到远方的自然景观,野火可能是秋天烧荒的场景,而秦山叠入巴,则是对地理特征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辽阔与深远之感。
中间“风梢离众叶,岸角积虚沙”两句,通过风吹动树叶和河岸堆积细沙的情景,传达了一种自然界中生长变化的意境。这里的“风梢”指的是随风摇摆的竹叶,而“岸角积虚沙”则是对时间流逝、物非所继的一种写照。
最后,“此地钟声近,令人思未涯”两句,以寺庙中的钟声作为结尾,不仅增强了空间感,更引发了诗人深沉的内心活动。钟声在佛教中象征着觉醒和超脱,这里则可能是对平静生活的一种向往,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淡淡的思念之情,未尝不是诗人对于尘世纷扰与精神寄托之间微妙感受的抒写。
整首诗语言简洁而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致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