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台留折巾,沂川咏芳颖。
《永明乐十首·其五》全文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永明时期的文教景象,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教育精神。
“崇文晦已明”,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永明时期对文化的推崇与重视,文教事业逐渐从暗淡走向光明。这里的“崇文”指的是崇尚文化,“晦”则暗示了过去文教的不发达或被忽视,“明”则代表了现在文教的兴盛与繁荣。
“胶庠杂复整”,胶庠是古代的学校,这里用“胶庠”泛指各类学校。“杂复整”意味着各种学校在永明时期得到了整顿与整合,形成了一个更加系统和完善的教育体系。
“弱台留折巾”,“弱台”可能是指较为年轻的官员或学者,“折巾”则是古代士人的一种服饰,象征着文雅与谦逊。这句话通过描述年轻学者留着折巾的形象,展现了他们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风度,也体现了永明时期对年轻人才的重视与培养。
“沂川咏芳颖”,“沂川”可能是指一个地方或象征性的地点,而“咏芳颖”则意味着在这里吟诵赞美之词,歌颂那些才华横溢、品德高尚的人才。这句话通过描绘在某个地方(可能象征着永明时期的文教中心)吟唱赞美之词的情景,表达了对杰出人才的敬仰与颂扬,同时也反映了永明时期文教事业的繁荣与社会对人才的尊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语言,展现了永明时期文教事业的兴盛景象,以及对年轻人才的重视与对杰出人才的赞美,体现了那个时代对文化的高度推崇和对教育的深刻认识。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姚将军靖康初以战败亡命建炎中下诏求之不可
造物困豪杰,意将使有为。
功名未足言,或作出世资。
姚公勇冠军,百战起西陲。
天方覆中原,殆非一木支。
脱身五十年,世人识公谁?
但惊山泽间,有此熊豹姿。
我亦志方外,白头未逢师。
年来幸废放,傥遂与世辞。
从公游五岳,稽首餐灵芝,金骨换绿髓,欻然松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