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电机(diàn jī)的意思:指人脑的思维活动,也可指人的智力和才能。
焚香(fén xiāng)的意思:燃烧香烟以表示敬意或祈祷
何尝(hé cháng)的意思:表示反问,用于表达对某种情况或说法的否定。
居士(jū shì)的意思:指居住在寺庙或道观里的人,也可泛指在家修行的人。
明眼(míng yǎn)的意思:指眼睛明亮,能看清事物;也指人聪明、机智。
目击(mù jī)的意思:亲眼看见或亲身经历。
泥涂(ní tú)的意思:比喻言辞低下,不堪入目。
蒲团(pú tuán)的意思:指坐垫、座垫,也比喻坐得稳当、安稳。
氍毹(qú shū)的意思:形容衣服蓬松厚实。
三界(sān jiè)的意思:指佛教中的三个世界,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也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的境界或层次。
四隅(sì yú)的意思:指四个边角,也指四面八方。
团坐(tuán zuò)的意思:指一群人团结在一起坐在一起,形成团结一致的局面。
文殊(wén shū)的意思:指人的智慧和才学,也指人的头脑聪明。
相逢(xiāng féng)的意思:指两个人在某个地方、某个时间相遇。
信心(xìn xīn)的意思:指对自己的能力、前途或事情的成功充满自信和乐观。
丈室(zhàng shì)的意思:指夫妻之间的和睦相处,夫妻之间的家庭和睦。
置榻(zhì tà)的意思:安排床位,指安排住宿或安排休息。
自得(zì dé)的意思:自我满足,自我得意
- 翻译
- 点燃香炉放在床榻上,疲惫地倚着蒲团盘腿而坐。
在书房中曾见过一位居士,难道台山会有两位文殊菩萨?
坚定信念自然超越三界,洞察一切的眼睛从不局限于四方角落。
与伯雪相遇,他能亲眼见证,电机早已看透世俗的污浊。
- 注释
- 焚香:点燃香料。
榻:床榻。
氍毹:地毯或毛毯。
困倚:疲惫地倚靠。
蒲团:坐垫。
结趺:盘腿而坐。
丈室:书房。
居士:修行者或有学问的人。
岂有:难道有。
两文殊:两位文殊菩萨。
文殊:佛教中的智慧菩萨。
信心:坚定的信念。
超三界:超越世俗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明眼:洞察一切的眼睛。
滞四隅:局限于四方角落。
伯雪:可能指某位有见地的人物。
目击:亲眼见证。
电机:比喻世俗之人。
涉泥涂:陷入世俗的污浊。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复的作品,名为《题大圆庵(其二)》。诗中描绘了一个禅师在庙宇中的生活状态和心境。
"焚香置榻拂氍毹,困倚蒲团坐结趺。" 这两句写出了禅师日常的修行生活:焚香、拂榻(即打扫座位)是准备坐禅的环节,而“困倚”则形容禅师在蒲团上入定时的姿态,显示出一种宁静与专注。
"丈室曾瞻一居士,台山岂有两文殊。" 这里“丈室”指的是小巧的禅房,“居士”则是对僧人的尊称,诗人提及曾经见过这样一个独居于简陋庙宇中的高僧。后半句则强调这种修行之地绝非寻常,可以孕育出如文殊般的佛教智者。
"信心自得超三界,明眼何尝滞四隅。" 这两句表达了禅师通过内在的信仰与实践超越世间烦恼和束缚,达到一种清醒明了的境界,不受外界干扰。
"伯雪相逢能目击,电机已笑涉泥涂。" 这两句用“伯雪”比喻高洁脱俗的禅师,与之相遇便如目击千里,使人心清神明。而“电机已笑涉泥涂”则是说即使面对世间纷扰,禅师也能不为所动,以超然的态度处之。
整首诗通过对大圆庵内外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于居住其中僧人修行境界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于禅宗生活和精神追求的理解与敬仰。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念奴娇·其一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次韵答丁端州
莫嗟荒僻又离群,且喜风谣岭北闻。
铜柱虽然蛮徼接,竹符还是汉家分。
春书来逐衡阳雁,秋骑归看陇首云。
相见会知南望苦,病骸今似沈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