踰淮为枳信堪奴,珍植何分楚与吴。
《从王彦博觅洞庭柑三首·其二》全文
- 翻译
- 越过淮河成为枳木,确实如同奴隶般不堪,珍贵的植物何必区分楚地和吴地。
这不仅仅是在家中留下遗言,还酿成了让大诗人苏轼都感到羞辱的诗篇。
- 注释
- 踰淮:越过淮河。
枳:一种灌木,果实酸涩。
信堪奴:确实如同奴隶般。
珍植:珍贵的植物。
何分楚与吴:何必区分楚地(指楚国)和吴地(指吴国)。
居家:在家中。
遗帖:遗留的诗文或书信。
酿成:造成。
赋辱:羞辱。
长公苏:长公苏轼,即苏东坡。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蕃所作的《从王彦博觅洞庭柑三首》中的第二首。诗人以"踰淮为枳"起兴,指出柑橘过了淮河就变成了不适合中原口味的劣质水果,暗示了地理位置对物产的影响。接着,他借用典故,提到楚吴两地虽同产珍果,但品质却有高下之分,暗指人才亦然,强调地域并非决定个人才能的关键。
"不但居家有遗帖",意指王彦博不仅在家中珍藏好柑,还可能有馈赠他人的好意,表达了对朋友慷慨大方的赞赏。最后两句"酿成赋辱长公苏",则借苏轼被贬黄州时曾因柑橘而作诗之事,说王彦博的柑橘甚至能引发诗人的才思,使之写出足以羞辱苏轼的佳作,这是对王彦博柑橘品质的高度赞美,同时也寓含了对友情和文才的双重颂扬。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简练,通过柑橘这一物象,巧妙地表达了对友人品格和才情的敬佩,以及对地域文化差异的微妙感慨。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忆旧游
叹江潭树老,杜曲门荒,同赋飘零。
乍见翻疑梦,对萧萧乱发,都是愁根。
秉烛故人归后,花月锁春深。
纵草带堪题,争如片叶,能寄殷勤。重寻。
已无处,尚记得依稀,柳下芳邻。
伫立香风外,抱孤愁凄惋,羞燕惭莺。
俯仰十年前事,醉后醒还惊。
又晓日千峰,涓涓露湿花气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