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得筼筜数百竿,筑亭深处伴秋寒。
危梢滴露清堪掬,密叶笼云翠作团。
这首诗描绘了竹林深处的静谧与清幽,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竹子在不同情境下的美丽与韵味。
首句“种得筼筜数百竿”,开篇即点明了竹林的规模与生长之盛,筼筜是竹的一种,这里用以形容竹的数量繁多,生机勃勃。
“筑亭深处伴秋寒”一句,通过“筑亭”这一动作,将人与自然紧密联系起来,亭子作为观景之所,不仅为游者提供休憩之地,也成为了欣赏竹林美景的绝佳视角。而“伴秋寒”则暗示了竹子在秋季的坚韧与耐寒,表现了竹子不畏严寒的品格。
接下来,“危梢滴露清堪掬,密叶笼云翠作团”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竹林的细节之美。竹梢上的露珠如同清澈的泉水,轻轻一捧即可得到;而密密的竹叶在云雾中仿佛形成了一团翠绿的云彩,生动地展现了竹林的生机与活力。
“夜月虚涛翻素壁,晚风清佩响雕栏”则将时间推进至夜晚与傍晚,月光下的竹林如同波涛翻滚,映照在墙壁上,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晚风吹过,竹叶的轻摇仿佛佩戴着清脆的铃铛,响彻雕栏,增添了竹林的韵律感与动态美。
最后,“漪漪绝胜淇园好,会看窗前宿凤鸾”表达了对竹林美景的赞叹与向往,将竹林之美与淇园(古代著名的竹林)相比较,认为竹林的美绝不亚于淇园,并期待在窗前能见到栖息的凤凰与鸾鸟,象征着竹林的祥瑞与高洁。
整首诗通过对竹林的细腻描绘,展现了竹子的自然美、生命力以及与人的和谐共处,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宁静、高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湖水平春色,名园接杳微。
轻风生翠影,细雨醒香霏。
意足休嫌野,身閒不受鞿。
隔舟多妓女,歌逐片云飞。
前日雨声无一滴,官河不堪行小舟。
只因连夜云送雨,轩窗处处留清幽。
人心不同分好恶,阴晴无准言妄吐。
杜陵曾赋贫交行,岂是今人不如古。
古人今人莫预愁,皇天念民耕西畴。
翻手覆手言俄顷,功过只须付毛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