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秋 兴 和 冲 卿 宋 /王 安 石 云 浮 朝 惨 淡 ,风 起 夜 飕 飕 。欲 作 冰 霜 地 ,先 回 草 树 秋 。征 人 倚 笛 怨 ,思 妇 向 砧 愁 。为 问 随 阳 雁 ,哀 鸣 岂 有 求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哀鸣(āi míng)的意思:形容声音悲伤凄凉,像是在哭泣般的呼喊。
冰霜(bīng shuāng)的意思:形容寒冷的天气或环境。也用来比喻严寒的态度或态度冷漠。
惨淡(cǎn dàn)的意思:形容景象、气氛、前景等非常凄凉、无望。
风起(fēng qǐ)的意思:指风开始刮起来,也比喻事情开始发生或情况开始变化。
思妇(sī fù)的意思:指妇女对丈夫思念的心情。
飕飗(sōu liú)的意思:形容风声呼啸,也用来比喻声势浩大、气势磅礴。
随阳(suí yáng)的意思:随着太阳的光芒前进,比喻跟随权势或者追随名利。
先回(xiān huí)的意思:指事情还没有发生就已经预先退缩或回避。
阳雁(yáng yàn)的意思:形容夫妻之间感情深厚,相互依恋,如同阳光下的两只雁鸟。
云浮(yún fú)的意思:形容事物漂浮不定或变化无常。
征人(zhēng rén)的意思:招募人才,征集人才。
作冰(zuò bīng)的意思:制作冰块;冰冻
随阳雁(suí yáng yàn)的意思:随着太阳的迁移而迁徙的雁群,比喻跟随别人行动或迁徙。
- 注释
- 云浮:云雾弥漫。
朝:早晨。
惨淡:阴暗不明。
风起:夜晚的风开始刮起。
夜飕飗:风声凄厉。
欲作:似乎要成为。
冰霜地:冰冷霜冻的地面。
先回:首先带来。
草树秋:秋天的气息。
征人:远行的士兵。
倚笛:倚靠笛子。
怨:哀怨。
思妇:闺中女子。
砧愁:对着砧板捣衣而生的愁绪。
随阳雁:随季节迁移的大雁。
哀鸣:悲伤的鸣叫。
岂有求:是否有求。
- 翻译
- 早晨的云雾弥漫,夜晚的风声凄厉。
仿佛要变成冰霜覆盖的大地,却先带走了草木的秋意。
远行的士兵吹着笛子,满心哀怨;闺中女子对着砧板捣衣,满怀愁绪。
试问那些随阳南飞的大雁,它们哀鸣声中是否有所求?
- 鉴赏
诗人通过“云浮朝惨淡,风起夜飕飗”描绘出一幅萧瑟的秋天图景,天气阴冷,晚风轻拂,给人以肃杀之感。接着“欲作冰霜地,先回草树秋”则表达了诗人对秋意的深沉体味,秋色尚未彻底展现,却已经在心中酝酿成冰霜一般的萧瑟气氛。
“征人倚笛怨,思妇向砧愁”两句,则转而关注到边塞征人的怀抱长笛之怨恨和内地思妇对石砧低声叹息之愁绪。这里的“怨”与“愁”,都是秋天特有的情感表达,既有远行者对于家国的思念,也有家中的女性对于远方征人的牵挂。
最后,“为问随阳雁,哀鸣岂有求”则通过对飞鸟(随阳雁)的询问,表达了诗人对于秋天中某些难以言说的寂寞和无尽的追问。这里的“岂有求”,既可理解为诗人内心深处的自我反省,也可看作是对自然万物的一种关怀。
整首诗通过对秋意的细腻描绘,以及对边塞征人与思妇情感的刻画,展现了一个多层次的情感世界。它不仅仅是对秋天景色的抒写,更是一种深沉的情感体验和内心独白。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柳枝词咏篙水溅妓衣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薄幸·眼波横秀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