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雪吹仍急,凝云冻未开。
牵閒时掠水,帆饱不依桅。
岸引枮蒲去,天将远树来。
这首诗描绘了冬日里高邮道中的景象,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雪、云、水、帆、岸、树等自然元素的动态与静态之美。
首联“细雪吹仍急,凝云冻未开”描绘了雪花在风中飞舞,虽然急促却依然轻盈,天空中的云层仿佛被冻结,尚未完全展开。这里运用了“吹”和“开”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雪与云的状态,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寒意的氛围。
颔联“牵閒时掠水,帆饱不依桅”则转向对水面和船只的描写。在悠闲的时刻,船只轻轻掠过水面,而船帆似乎因风力充足而不依附于桅杆,自由飘扬。这一联通过“掠”和“饱”两个动词,形象地展示了船只与风的关系,以及帆随风动的姿态,充满了动态美。
颈联“岸引枮蒲去,天将远树来”进一步扩展了画面的广度。岸边的枮蒲(一种水生植物)似乎引领着视线向远处延伸,而天空则仿佛将远方的树木引入画面之中。这一联巧妙地运用了“引”和“将”两个动词,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连续性和空间感,也暗示了诗人对远方景色的向往。
尾联“行舟避龙节,处处隐渔隈”则是对行舟活动的描述。行舟在航行时需要避开龙节(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水域标志或障碍),同时,它也常常隐匿在渔民的聚居地附近。这一联通过“避”和“隐”两个动词,既体现了行舟的谨慎与灵活,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面。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冬日高邮道中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赞美。
流年如电,归心似水,求田问舍悠悠。
蚁穴蜂衙,燕巢鸠计,元龙久厌拘囚。
回首羡沙鸥。
待清风北渚,明月南楼。
奈世事多艰,此身天地一虚舟。
青衫白发堪羞。
岂儒冠误我,命压人头。
太学三年,京华十口,算来依旧淹留。
别后几经秋。
想音容渐老,文采风流。
安得浮香亭上,羯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