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花瓢翁,尚与山俱在。
据高瞰人世,昔田今为海。
道傍魏公亭,柱化础亦败。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时期的文学家方回所创作的《上南行十二首》中的第三首。通过这短暂的四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时间流逝和自然变化的深刻感慨。
“我不上南山,垂近四十载。”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无力感。四十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而个人的行动似乎无法与之抗衡,故而选择放弃登山。
“山中花瓢翁,尚与山俱在。” 这两句则描绘了一位隐居山中的老者,与大自然共存的情景。这里的“花瓢翁”可能是指一种生活简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物形象。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强调了时间对于个人生命有限而自然永恒不变的主题。
“据高瞰人世,昔田今为海。” 这两句则展现了一种宏大的历史视野。在高处俯瞰芸芸众生,看到的是昔日的农田如今已化作大海。这种景象既是对自然力量的赞叹,也暗含了对于历史变迁和人类渺小的思考。
“道傍魏公亭,柱化础亦败。” 最后两句通过描绘一座古老亭子的荒废情状,再次强调了时间无情的侵蚀。即便是曾经宏伟壮观的建筑,也难逃风化雨蚀,最终走向毁灭。
这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关于生命、自然与历史的哲学思考,它不仅展现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体验,更是对整个时代变迁的一种洞察。
陶公天民彦,慨世少复真。
吾真既不复,弥缝焉得淳。
大哉鲁中叟,日月万古新。
六经罗章句,灰灭甚狂秦。
所赖故来物,耿耿绝纤尘。
耳目各聪明,四体俱能勤。
如何不自识,浪子忘其亲。
赖君有巨筏,与我渡迷津。
歌彼饮酒诗,脱我头上巾。
一醉自如如,永为羲皇人。
灯火栖迟共几秋,当时意气凌嵩邱。
一朝分散成漂梗,我滞南粤君皇州。
皇州世路当清夷,拔茅连茹汝其时。
长安卿相多年少,联辔青云勿复疑。
只今吾年已三十,谈笑风云岂无及。
几年霜刃掩清光,逢人耻作穷途泣。
一樽酒酌暮江头,群雁高飞一雁留。
哀鸣嗥嗥失其侣,众宾对此增离愁。
烦君努力佐明主,吾将散发弄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