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六首·其四》全文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雕镌(diāo juān)的意思:用雕刻的方式刻画或刻印,形容精心雕琢或精心刻画。
苦难(kǔ nàn)的意思:指人遭受痛苦和困苦的经历或境遇。
末学(mò xué)的意思:指学问或知识浅薄,学识不精深。
升平(shēng píng)的意思:指国家安定,社会和谐,没有战乱和动乱的状态。
诗赋(shī fù)的意思:指写诗作赋的技艺和才能。
刑名(xíng míng)的意思:指受到法律惩罚而被迫改变姓名。
一朝(yī zhāo)的意思:指短短的一段时间,通常用来表示某种情况或状态的转变。
中材(zhōng cái)的意思:指人才出众、才华横溢。
自期(zì qī)的意思:自愿承担期限或责任
- 翻译
- 起初参加诗赋科考试,长时间精心雕琢才完成。
有一天突然放弃它,转而去从事法律文书的工作。
中等才能的人掩盖了浅薄的学习,这道路很难被阐明。
忽然间地位尊贵出乎意料,不明白应如何贡献以实现太平盛世。
- 注释
- 始:开始。
就:参加。
诗赋科:古代科举中的诗赋考试。
雕镌:雕刻琢磨(比喻创作)。
一朝:某一天。
弃之:放弃。
刀笔:古代指法律文书。
刑名:刑法。
中材:中等才能的人。
末学:浅薄的学习。
斯道:这条道路。
难:难以。
忽贵:忽然地位尊贵。
不自期:没有预料到。
何施:应如何贡献。
升平:太平盛世。
-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作品,名为《寓言六首·其四》。诗人通过此作表达了自己对科举考试制度的反思和批判,以及个人才华与命运的关系。
“始就诗赋科,雕镌久才成。”这两句描写科举考试中诗赋的重要性和考生长时间积累才学的情况。"一朝复弃之,刀笔事刑名。"则透露出诗人对科举制度的失望和批判,一旦功名不再,所学皆成废纸。
“中材蔽末学,斯道苦难明。”这里,“中材”指的是一般的才华,而“末学”可能是指科举考试中的浅薄知识。诗人感叹这条道路艰辛且难以理解。
最后两句“忽贵不自期,何施就升平。”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困惑,一旦得到显贵地位却又感到突如其来,不知如何能够保持这种平静。
王安石通过这首诗,抒发了对个人才华与科举制度之间矛盾的心声,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批判。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