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鼓今犹在,澹仙何未归。
- 翻译
- 岩窦展现着天下罕见的奇观,黄诗也极其稀有而珍贵。
洞穴明亮无处不照见,石头的形状仿佛争先恐后地想要飞翔。
如同雷霆鼓声依然回荡,淡仙为何仍未回归?
崖壁上的文字已经磨损模糊,只留下苔藓覆盖,像是穿上了绿衣裳。
- 注释
- 岩窦:奇特的岩洞。
黄诗:指黄庭坚的诗歌,黄庭坚以诗才闻名。
洞明:洞穴光线充足。
石势:石头的形态。
雷鼓:比喻激昂的气势或声音。
澹仙:可能指诗人想象中的仙人。
磨崖:刻在崖壁上的文字。
文断灭:文字磨损消失。
苔藓:生长在石头上的绿色植物。
衣:这里比喻覆盖物。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仙境般的山岩之美,其间充满了超自然的气息。开篇"岩窦天下奇,黄诗天下稀",通过对比鲜明的事物,即岩石与黄金,强调了山岩之珍奇与罕见,这里不仅是地理奇观,更蕴含着诗人心中的精神寄托。
接着"洞明无所隐,石势争欲飞"一句,描绘出岩洞透亮无秘密可藏,同时巨石如欲腾空,每一个字都显得飘逸而神秘。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摹,更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情感抒发。
第三句"雷鼓今犹在,澹仙何未归",则是在询问,过去的雷声尚存,而那位隐居于此的仙人为何还未回归。这句话中充满了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和对仙境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磨崖文断灭,苔藓却成衣",诗人通过对岩石被水流长年侵蚀而形成的花纹,以及苔藓覆盖形成的自然之衣,展现了时间与自然力量在岩石上的雕刻和装饰。这里也暗示了一种自然归于本真的哲思。
整首诗通过对山岩景观的描绘,以及对仙境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于超凡脱俗、返璞归真的一种深切情感,是一首集自然美与哲理思考为一体的佳作。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喜王生见过,赠以诗
人生中寿今过半,髭发未改筋骨变。
况兼积郁病肝胆,逆气上卫下涌疝。
以此伤和肠胃弱,人间珍腴无所羡。
纵博狎妓皆不好,更薄裘马屏诸玩。
惟有文字心所耽,少小习之老不倦。
学成欲求当路知,奔走荒山困锁院。
可怜偏僻不入时,以水泼石冰投炭。
尔来二十有一载,名场大小三十战。
如今精气渐消歇,委运浮沈绝忻叹。
授书村舍非谋贫,聊借生徒近笔砚。
时过神敝学不入,了无新得成懒漫。
王生年少何为者,棱棱气骨跨霄汉。
励节定教追古贤,为文誓使矫时彦。
不忘访我来荒坞,月明置酒临松涧。
今古究论无次第,诗书狼籍堆满案。
言言当心语语合,不觉意气增百万。
烛尽壶空未肯眠,坐听鸡鸣遂达旦。
燕山勒石知不逢,南亩躬耕仍未惯。
我今不死何所贪,独此勃勃犹可恋。
《喜王生见过,赠以诗》【清·李宪噩】人生中寿今过半,髭发未改筋骨变。况兼积郁病肝胆,逆气上卫下涌疝。以此伤和肠胃弱,人间珍腴无所羡。纵博狎妓皆不好,更薄裘马屏诸玩。惟有文字心所耽,少小习之老不倦。学成欲求当路知,奔走荒山困锁院。可怜偏僻不入时,以水泼石冰投炭。尔来二十有一载,名场大小三十战。如今精气渐消歇,委运浮沈绝忻叹。授书村舍非谋贫,聊借生徒近笔砚。时过神敝学不入,了无新得成懒漫。王生年少何为者,棱棱气骨跨霄汉。励节定教追古贤,为文誓使矫时彦。不忘访我来荒坞,月明置酒临松涧。今古究论无次第,诗书狼籍堆满案。言言当心语语合,不觉意气增百万。烛尽壶空未肯眠,坐听鸡鸣遂达旦。燕山勒石知不逢,南亩躬耕仍未惯。我今不死何所贪,独此勃勃犹可恋。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20367c7040b12688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