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明代弘治三年秋七月时,久旱之后终于迎来甘霖的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雨水对于干旱地区人民生活的重大意义。
首句“旱到双泉也半春”,形象地描述了旱情之严重,即使在泉水稀少的地方,春天的气息也已减半。这句通过对比,突出了干旱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次句“四方还有桔槔民”,点明了干旱不仅局限于一地,而是遍及四方,许多地方的百姓仍然在使用桔槔(一种汲水工具)艰难地获取水源。这里不仅描绘了劳动人民的辛劳,也反映了干旱对农业生产的严重影响。
后两句“而今有饭家家饱,才满峰头活水人”,转折中透露出喜讯。久旱之后,雨水降临,不仅解决了人们的饮水问题,更使得家家户户得以饱食。最后一句“才满峰头活水人”则进一步强调了雨水对于山峰乃至整个地区的生命之源的重要性,表达了诗人对这场及时雨的由衷感激与喜悦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转折,展现了从干旱到降雨的变化过程,以及这一变化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水调歌头·小队旌旗出
小队旌旗出,画鷁倚嵩竹。
青秧白水无际,中有一犁耕。
听得田翁相语,今岁时年恰好,眨眼是秋成。
老守何能解,持此报皇明。
望家山,千里外,楚云平。
良田二顷,非村非郭枕柴局。
况有檐林香透,更有杨堤阴合,魂梦每宵征。
巴得西风起,吾亦文前程。
水调歌头·今岁月和桂
今岁月和桂,不肯作中秋。
一年惟此佳节,底事白教休。
我已侵寻七秩,况复轮囷万感,合恨更分愁。
先自无聊赖,雨意得能稠。
天柱峰,知何处,老难游。
痴云如妒,不知弦管可吹不。
安得风姨扫荡,推出团圆月姊,便遣桂香浮。
世事十常九,不使展眉头。
水调歌头·重九先三日
重九先三日,领客上危楼。
满城风雨都住,天亦相邀头。
右手持杯满泛,左手持螯大嚼,萸菊互相酬。
徙倚阑干角,一笑与云浮。
望平畴,千万顷,稻粱收。
江澄海晏无事。
赢得小迟留。
但恨流光抹电,假使年华七十,只有六番秋。
戏马台休问,破帽已飕飕。
水调歌头·已是三堪乐
已是三堪乐,更是百无忧。
山朋溪友呼酒,互劝复争酬。
钓水肥鲜鳊鳜,采树甘鲜梨栗,?
稏一齐收。
树底飞轻盖,溪上放轻舟。
笑鸱夷,名已谢,利还谋。
蜗蝇些小头角,何事被渠钩。
春际鹭翻蝶舞,秋际猿啼鹤唳,物我共悠悠。
倚棹明当发,归梦落三洲。
水调歌头·且尽一杯酒
且尽一杯酒,莫问百年忧。
胸中多少磊块,老去已难酬。
见说旄头星落,半夜天骄陨坠,玉垒阵云收。
世运回如此,稳泛辋川舟。
鸥鹭侣,猿鹤伴,为吾谋。
主人归也,正是重九月如钩。
便把三程为两,更趱两程为一,尚恐是悠悠。
旁有渔翁道,肯负白苹洲。
水调歌头·若说故园景
若说故园景,何止可消忧。
买邻谁欲来住,须把万金酬。
屋外泓澄是水,水外阴森是竹,风月尽兜收。
柳径荷漪料,灯火系渔舟。
且东皋,田二顷,稻粱谋。
竹篱茅舍,窗户不用玉为钩。
新擘黄鸡肉嫩,新斫紫螯膏美,一醉自悠悠。
巴得春来到,芦笋长沙洲。
- 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