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删花织锦,风熨草铺罗。
嫩筱平穿阁,垂杨半近河。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雨后登高远眺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宁静。
首句“睡起凭阑望”,生动地刻画了诗人从梦中醒来,倚靠栏杆向外眺望的情态,透露出一种闲适与慵懒的氛围。接着,“残云晚较多”一句,点出了时间已至傍晚,天空中残留着更多的云彩,营造了一种黄昏时分特有的宁静与安详。
“雨删花织锦,风熨草铺罗”两句,运用了巧妙的比喻,将雨水洗涤后的花朵比作精美的锦缎,风拂过的草地则如同铺设的罗纱,形象地描绘了雨后自然界焕然一新的景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嫩筱平穿阁,垂杨半近河”进一步展示了雨后环境的细节,嫩竹平直地穿过阁楼,垂柳则部分靠近河流,这些生动的画面不仅增添了画面感,也暗示了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和谐共存。
最后,“荡舟侬岂敢,莫唱《采莲歌》”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微妙情感。在如此宁静美好的环境中,诗人似乎不敢轻易荡舟,生怕打破这份宁静,同时借“莫唱《采莲歌》”这一句,含蓄地表达了对当前情境的珍惜与留恋,以及对过往生活的某种怀念或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成功地捕捉并描绘了雨后自然界的美丽景色,以及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展现了明末文人对于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和审美情趣。
黑云匝地风怒号,河流突兀翻波涛。
轻帆大橹不得展,舟师撑拄惟长篙。
长空冥冥飞鸟绝,村墟烟火俱萧条。
邮亭隐见郑家口,泊舟仓卒横塘坳。
前途伴侣旋相失,挑灯挝鼓烦频招。
灯前呼儿具尊酒,胸中磊磈差可浇。
狂歌一醉且高枕,征途逆旅随所遭。
天工阴晴亦叵测,摩娑醉眼看明朝。
风恬日出波浪静,一息千里真鸿毛。
浮生行止每如此,客心何用空焦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