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空素月出,天净凉雨住。
笕竹咽远水,邻灯映深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清幽的夏夜山中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静谧之美。
首句“山空素月出”,以“山空”渲染出山中夜晚的寂静,接着“素月出”则点明了月光的纯净与明亮,为整幅画面铺垫了基调。次句“天净凉雨住”,描述了天空的清澈和凉爽的空气,暗示了雨水刚刚停歇,营造出一种清新宜人的氛围。这两句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夜晚山中的宁静与清凉。
接下来,“群蝉鸣已息,灵籁稍微度”,写出了蝉声的消逝,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微妙的声音,如风过林梢的轻响,象征着自然界从喧嚣到平静的转变。这种由动转静的变化,进一步强化了夜晚的宁静感。
“笕竹咽远水,邻灯映深树”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视觉对比,笕竹仿佛在远处的水中轻轻吸吮,而邻家的灯光则映照在深邃的树林之中,既描绘了自然界的动态美,也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深度。
最后,“念兹栖栖者,何由了玄悟”,诗人在此表达了对那些忙碌于尘世的“栖栖者”的关怀,以及对他们如何能领悟到宇宙间的玄妙真理的思考。这一句将个人情感与哲学思考相结合,引人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夏夜山中景色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和谐,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宇宙奥秘的探索。
穷品偶真叟,授我一卷书。
深林值幽人,遗我斧与锄。
斧锄亦奚为,教养材与蔬。
荒秽必须剪,使之蔼自如。
授书欲胡为,教尔心与躯。
学必先正己,自治乃及馀。
此意有嘉训,佩之未始除。
如何悠悠人,自谬欲是渠。
相习成薄俗,鲜德怀籧篨。
吾裁此俚语,凭君为传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