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欲浮秋去,山能渡水来。
寒早当缘闰,诗成未费才。
这是一首充满乡愁和对自然美景描绘的诗句。开篇“江欲浮秋去,山能渡水来”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自然景物人格化,仿佛江水要带着秋意漂泊而去,而山脉则能够跨越水流。这不仅描绘了一幅动人的秋景图,更隐含着诗人对远方的怀念和向往。
接着,“娵隅蛮语杂,欸乃楚声哀”两句,通过对语言音调的刻画,传达了诗人对于异乡文化的感受。“娵隅蛮语”指的是边疆地区的土语,这里的“蛮语”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差异,更承载着地方文化的独特性。而“欸乃楚声哀”则让人感受到诗人对于自己家乡——湖南(古称楚地)的深情和哀伤。这里的“楚声”既有地理上的指向,也蕴含了对故土的情感。
紧接着,“寒早当缘闰,诗成未费才”两句,则是诗人对于自己创作状态的一种自信表达。在清晨的寒冷中,诗人能够在短暂的时间内(“当缘闰”)完成一首诗歌,这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灵感,也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捕捉细节的能力。
最后,“愁边正无奈,欢伯一相开”两句,则是诗人在表达自己内心的矛盾与抚慰。尽管边塞之地带给他许多烦恼和无奈,但通过友情(“欢伯”)的力量,他得以找到心灵的慰藉,这种相互间的理解和支持成为了诗人精神世界中的一股温暖的力量。
整体来看,这段诗句通过对自然景物、异乡生活和个人情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基底以及他那独特的艺术风格。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