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释
- 蚕馆:养蚕的场所。
箔:养蚕用的竹筛或席子。
六宫:古代皇后和嫔妃居住的地方,这里泛指后宫。
□:此处可能缺失一个字,可能是‘皆’,表示都的意思。
献丝:进献蚕丝。
渊室:深屋,这里指织工的工作场所。
机织:织布。
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也指重要的典礼场所。
衮衣:古代帝王祭祀或庆典时穿的礼服。
- 翻译
- 在蚕房中,微风吹过,蚕箔轻轻放下时,后妃们纷纷献上蚕丝归来。
命令织工赶紧织布,以便赶制出明堂典礼所需的礼服。
- 鉴赏
这首诗描绘的是南宋时期皇后閤在淳熙六年端午节期间的一幕场景。诗人崔敦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蚕馆中繁忙的气氛和皇家对丝织品的重视。"蚕馆风清下箔时",形象地写出蚕妇们在微风中忙碌地将蚕茧剥下,准备纺织的情景,环境宁静而有序。"六宫□从献丝归",暗示了皇宫内各宫院的妃嫔们也将她们精心培育的蚕丝贡献出来,体现了皇家对丝织品的集体努力。
"便教渊室催机织","渊室"可能指的是织工们的工作场所,这里表达了皇后对尽快完成织造工作的督促,显示出宫廷对于制作明堂所需的重要礼服——衮衣的急切期待。"要及明堂制衮衣","明堂"是古代帝王祭祀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衮衣"则是帝王的礼服,这句诗强调了丝织品的用途和皇家礼仪的庄重。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端午节为背景,通过蚕馆的细节,展示了宋代宫廷生活的严谨与奢华,以及对传统手工艺的尊重。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花发沁园春
冷露凝香,暖烟拖艳,秾华一簇谁主。
倩榆妆靥,映柳颦眉,做出几多妖妩。移根绣户。
却不是、武陵溪渡。浅白乍染柔风,嫣红更透酥雨。
还向栏干深处。惯倚轻盈弄色,把人偷觑。
粉腮半醉,玉面微酡,脉脉芳情谁语。
蜂窥蝶靓,生怕落英满路。
记当日、天宝宫中,曾有助娇新语。
三姝媚
嫣然看不了。伴一径苔蔬,数丛庭草。
惯自朝来,倩绿茎扶起,露啼风笑。
软刺勾连,把画摺、纤罗轻缭。
细数花期,不似红蔷,但开春晓。
雨过几番寒悄,便雪紧霜浓,冶容难老。
凤子多情,问栖香粉翼,恁时重到。
爱傍年年,十二度、蟾枝妖袅。
写入圆毫拂取,鹅溪斜扫。
贺新郎五十八首·其四十五
城破身难辱。周夫人、中堂危坐,放声而哭。
查氏家应随国灭,三世同居此屋。
列坐者、齐声相嘱。
张母黄姑明大义,叹廉姬、有母能兼勖。
誓殉此、一巢覆。登堂三女严装束。
剪香云藏之罗袖,年俱十六。
小妹垂髫龄十二,就义心情尤笃。
也不必、珍珠泪匊,未死身回情转迫,向梁间、举首如飞鹄。
死易耳、瞑吾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