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常住(cháng zhù)的意思:常年居住,不离开。
法身(fǎ shēn)的意思:指佛陀的身体或佛法的体现。
清净(qīng jìng)的意思:指没有杂乱、喧嚣的状态,宁静、安宁。
善思(shàn sī)的意思:善于思考、思维敏捷
生疑(shēng yí)的意思:怀疑,对某事产生疑问或不确定的态度。
生来(shēng lái)的意思:指天生、自然具备某种品质或特点。
思惟(sī wéi)的意思:思考、思索
无住(wú zhù)的意思:指没有固定的住所,没有栖身之处。
无心(wú xīn)的意思:没有心思或意愿去做某事
无为(wú wéi)的意思:指不做事、不行动、不作为的状态。
无念(wú niàn)的意思:没有任何杂念,心无旁骛
虚空(xū kōng)的意思:指没有实质内容或没有意义,空无一物。
疑虑(yí lǜ)的意思:怀疑和担忧。
有住(yǒu zhù)的意思:有所居住或有一定的住所。
湛然(zhàn rán)的意思:清澈、明亮、纯净的样子。
真如(zhēn rú)的意思:真实的样子或本来的样子。
智者(zhì zhě)的意思:智慧的人,聪明人
众生(zhòng shēng)的意思:指所有的生命,包括人类和其他动物。
- 注释
- 佛:指佛陀,觉悟者。
无为:不造作、自然的状态。
来:降临世间。
灭:涅槃,佛教中指超越生死的境界。
去:入灭或离开。
法身:佛陀的真理之身,遍在一切处。
虚空:比喻广阔无边,无所不包。
常住:永久存在。
有念:心中有杂念、想法。
无念:心灵空明,没有杂念的状态。
有住:有所执着或停留。
无住:不执着,随缘而行。
众生:一切有情生命。
清净:纯洁无垢。
真如:宇宙的本性,真实不变的道理。
湛然:清澈宁静的样子。
智者:智慧的人。
善思惟:善于深入思考。
疑虑:疑惑和忧虑。
- 翻译
- 佛陀源自无为境界而来,归向无为之处而去。
佛法之身如同虚空一般广阔,永远安住在无心的境地。
心中有念最终趋向于无念,有所执着终将回归无执着。
来是为了救度众生而来,去是为了引领众生而去。
清净无染的真如之海深广无际,其本质永恒不变而存。
智者应当善于思考这其中的奥义,从此不再有任何疑惑升起。
-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僧人如满所作,名为《答顺宗皇帝问(其一)》。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佛教思想的诗歌,它探讨的是佛教中的"无为"概念,以及佛陀的本质和行为。
"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
这几句描绘了佛陀超脱世间因果律动,不受任何束缚,像虚空一样自由自在。而佛的真实体性是"法身",即本质上的清净不染,它永恒存在于无心的状态,即超越了世间的心理活动和执着。
"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
这里表达的是佛陀对众生的慈悲,佛陀不因自己的想法或定位而起心动念,只是为了解救众生而临世。他的行动完全出于无私的利他之心。
"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
最后几句则描写了佛陀的智慧和清净性质,就像广大而深邃的海洋一样,它是永恒不变的。诗中劝告有智之人应当深思此理,不要产生任何怀疑。
整首诗通过对佛教哲学的精妙表达,展示了佛陀超凡脱俗的境界,以及他对众生的无条件慈悲。诗中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寓意,每一句都蕴含着深邃的宗教智慧。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班媫妤世传怨歌行为班媫妤所作盖出于后人拟议为之且秋风团扇亦惟任时耳夫何怨之有乃作是诗以反之
并刀裂齐纨,制为素扇团。
本以禦炎暑,匪为障轻寒。
资用既有时,弃置应所安。
辞辇夙励志,专房岂固欢。
秋风不敢怨,君过非小弁。
- 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