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弦乃无音,有员终有缺。
自饭田中粱,莫餐山上蕨。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与自然景象交织,展现出诗人对宇宙、人生及内在精神世界的独特见解。
首句“何者是青天,随处皆明月”,以问句形式提出,引发读者对“青天”与“明月”的思考。这里的“青天”象征着广阔无垠的宇宙,“明月”则代表了光明与真理。诗句暗示着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感受到宇宙的浩瀚与真理的光辉,体现了诗人对宇宙万物的敬畏与对真理的追求。
接着,“无弦乃无音,有员终有缺”两句,运用了音乐与圆月的比喻,进一步阐述了人生的哲理。无弦之琴无法弹出音律,而满月总有盈亏之时,以此说明世间万物皆有其不完美之处,包括人的生命与追求。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提醒人们接受并理解生活中的不完美。
“涧底水冷冷,树梢风决决”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清冷的画面,涧水在山涧底部缓缓流淌,树梢上的微风吹过,带起一阵阵清脆的声音。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然。
最后,“自饭田中粱,莫餐山上蕨”表达了对生活的态度与选择。诗人认为,应该像田间的稻谷一样,脚踏实地,努力生长,获取生活的必需品;而避免像山上的蕨菜一样,虽然生长在高处,却难以触及,最终可能成为无用之物。这不仅是对物质生活的指导,也是对精神追求的启示,鼓励人们追求实际、有意义的生活,而非空想或虚幻的事物。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与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宇宙、人生及内在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独到见解。
连旬忆君得君问,书意不尽继以诗。
迩来吾子才大进,但怪胡尔愤激为。
冬烘一言进左右,吾辈穷薄命所司。
风云月露苦刻镂,元气未必无亏遗。
从来才人感秋气,如豆合黄素染缁。
赋才如此穷尚尔,此意未薄宜深思。
比闻亦作湖海计,此我覆辙当鉴之。
乡闾嬛薄百无恋,讵忘亲鬓霜丝丝。
吹箫乞子行处有,幸者得饱否尚饥。
年时我实深味此,若复劝驾吾谁欺。
虽然穷蹙岂了事,言之泪下如粳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