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题 西 林 壁 宋 /苏 轼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同(bù tóng)的意思:不同的方法或手段,却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不识(bù shí)的意思:不了解或不认识
高低(gāo dī)的意思:指事物的高度和低度,也可指人的品质、能力等的高低。
横看(héng kàn)的意思:横看指的是从侧面或者斜视的角度观察事物,不是直接正视或者全面了解。
看成(kàn chéng)的意思:将某事物或某人看作另一种事物或另一个人。
庐山(lú shān)的意思:比喻事物的高度或者重要性。
面目(miàn mù)的意思:指一个人或事物的真实情况或本来面貌。
远近(yuǎn jìn)的意思:指距离远近,泛指任何地点、范围、时间的远近。
只缘(zhī yuán)的意思:只因为身处在这座山中
真面目(zhēn miàn mù)的意思:真实的面貌或真正的本性
庐山真面(lú shān zhēn miàn)的意思:指人的真实面貌或真实情况。
庐山真面目(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的意思:指事物真实的本质或真实的面貌被揭示出来。
不识庐山真面目(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的意思:不能真正认识到庐山的真实面貌,比喻看事物不能看清本质。
- 注释
-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 注释2
1、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又称乾明寺,位于江西庐山七岭之西。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3、各不同:各不相同。
4、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5、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 翻译
-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 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含蓄蕴藉,思致渺远。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 鉴赏
这首诗是苏轼的《题西林壁》,创作于北宋时期。这是一首表达个人感悟和哲理的山水诗。通过描绘庐山的壮丽景象,诗人深刻地指出了主观体验与客观存在之间的关系。
“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句,以动态的视角捕捉山峦的变幻,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同一座山,其形态各异。这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也暗示了事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远近高低总不同”进一步强调了山势的层次感和变化无穷,表明每个人的经验都是独特的,没有绝对的真理可循。
最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是诗人自我反省之语。它意味着当个人处于某种环境或情境时,其认知和理解总是局限性的,无法完全把握事物的全貌。这也反映了苏轼的一种哲学思考,即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
整首诗通过庐山之景,引发读者对于主观与客观、部分与整体之间关系的深思。同时,这也是苏轼个人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的一次生动展现。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张嘉父生日
灵光不自藏,今日诞忠良。
挥麈云腾涌,峨冠鹤瘦长。
强明心似月,勤干鬓成霜。
赤县鸣琴宓,清朝揽辔滂。
权衡公调选,陵阜富糇粮。
除恶虽云切,忧民只恐伤。
行看星使动,已觉省兰香。
寿考何须祝,传家辟谷方。
登州黄县卢山延真观纪异
芝阴旧是神仙宅,驾鹤泠风著前籍。
青冥倒影不可寻,閒有遗灵表奇迹。
往时瑞草出西楹,蟠茎引蔓缘屋壁。
蓊郁青葱净点尘,覆被仙容周幄帟。
通人备考神农经,无说无名终不识。
传之于今三十年,目睹耳聆犹历历。
迩来复见古砌下,冰结池面坚铁石。
中有锁细百千状,贯玉联珠相倚植。
炉形塔影最明察,俨如天匠穷彫刻。
堵观魄动骇且疑,试为求端一推覈。
有道致祥闻自古,谅由叶气潜薰炙。
川珍岳贡惟恐后,器车丹甑何由惜。
舜廊渊默正垂衣,鸿塞清夷方偃伯。
宜哉殊像发重□,□应兴龙靡差忒。
至圣谦冲美不居,瑞合图书禁笺册。
草茅爵跃赋巴□,窃与尧民喧壤击。
《登州黄县卢山延真观纪异》【宋·徐三畏】芝阴旧是神仙宅,驾鹤泠风著前籍。青冥倒影不可寻,閒有遗灵表奇迹。往时瑞草出西楹,蟠茎引蔓缘屋壁。蓊郁青葱净点尘,覆被仙容周幄帟。通人备考神农经,无说无名终不识。传之于今三十年,目睹耳聆犹历历。迩来复见古砌下,冰结池面坚铁石。中有锁细百千状,贯玉联珠相倚植。炉形塔影最明察,俨如天匠穷彫刻。堵观魄动骇且疑,试为求端一推覈。有道致祥闻自古,谅由叶气潜薰炙。川珍岳贡惟恐后,器车丹甑何由惜。舜廊渊默正垂衣,鸿塞清夷方偃伯。宜哉殊像发重□,□应兴龙靡差忒。至圣谦冲美不居,瑞合图书禁笺册。草茅爵跃赋巴□,窃与尧民喧壤击。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7367c699d2a36d8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