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虑频经乱,移忧岂厌贫。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暮春时节的哀伤氛围,通过细腻的自然景象和人物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慨。
首句“花发当朝露”,以清晨的露珠衬托出花朵的娇嫩与短暂,象征着生命的美好与易逝。次句“莺啼怯暮春”,黄莺在黄昏时分的啼鸣中显露出对春天即将消逝的忧虑,进一步渲染了时间紧迫的主题。这两句通过自然界的细微变化,巧妙地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接着,“谁怜老病日,恸哭少年人”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于老年疾病带来的痛苦和对年轻生命的惋惜之情。这里不仅体现了对个体生命状态的关注,更蕴含了对人生阶段更迭的深刻思考,以及对青春易逝的感慨。
“薄虑频经乱,移忧岂厌贫。”这两句则反映了诗人经历世事变迁后的内心世界。在动荡的岁月里,他经历了许多忧虑和困苦,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无法摆脱内心的忧愁,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贫乏,更是精神上的疲惫与挣扎。这两句揭示了人生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以及在逆境中寻求内心平静的不易。
最后,“虽馀诸梵侣,亦复渐相沦。”诗人虽然身边还有僧侣相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追求,暗示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疏远和孤独感的加深。这一句深化了主题,让人感受到即使在看似和谐的环境中,内心的孤独与隔阂也是难以避免的。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人物情感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孤独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和哲学意味。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种柳吟
种柳护吾庐,无妨隐者居。
绿酬一樽酒,青映五车书。
送张明远归丹阳
此行非远别,何用惨离颜。
纵棹溪亭外,清歌樽酒閒。
相期在西笑,从此望南还。
归去重回首,夕阳江外山。
汪正夫云已厌游湖上顾予犹未数往遂成长篇寄之
君已厌折湖上花,我犹驱迫坐两衙。
须知乐事属閒客,日日携觞不在家。
况君才力自少对,取次落笔成天葩。
春风湖上与之敌,豪放丽绝无以加。
幽岩绝壁无不到,欲缘云汉寻天槎。
顷属胜游不得往,犹如野马绊在车。
眼看红英零落尽,长条已被绿叶遮。
春芳虽晚犹得在,山丹正好红相誇。
终当摆去百事役,与君共蹑南山霞。
虽老犹能沃金叶,卞娘送以双琵琶。
已教楼下排花舫,醉到碧山春日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