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读黄庭欲寄音,闻君今已恋琪林。
- 鉴赏
这首明代陶益所作的《寄道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位诗人对道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云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首句“偶读黄庭欲寄音”,诗人偶然间阅读了《黄庭经》这一道家经典,内心激起了想要传达心意的冲动。这里不仅展现了诗人对道家文化的亲近,也暗示了他与道人的深厚情谊。通过“欲寄音”这一动作,透露出诗人对远方道人的深切关怀和思念。
次句“闻君今已恋琪林”,诗人得知道人如今已经沉醉于琪林之中,表达了对道人生活状态的了解和认同。琪林,常被比喻为仙境或理想中的桃源之地,此处象征着道人追求的精神家园。这句不仅赞美了道人的生活情趣,也流露出诗人对这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生活方式的向往。
接下来,“诛茅结屋云山里”,诗人想象自己在云雾缭绕的山中建造茅屋,隐居其中。这不仅是对道人生活方式的模仿,也是诗人内心深处对自然、对宁静生活的渴望。通过“诛茅结屋”这一具体行为,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对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向往。
最后一句“祇恐云山不住心”,诗人担心自己即使身在云山之中,内心仍难以真正放下尘世的牵绊。这句话既表达了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也体现了诗人对自我心灵净化的深刻思考。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理想生活难以完全实现的无奈与感慨。
整体而言,《寄道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对道家文化、自然生活以及内心世界探索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归朝欢·其一送汪雯远计偕
把酒送君歧路侧。残菊疏杨留落日。
轻裘短剑入皇都,天涯谁个非相识。风流年少客。
青山碧水供行色。听旗亭,秋棠佳句,声价重京国。
董生对罢天人策。身惹御炉香拂拂。
玉阶醉插杏花游,金闺夜点红灯出。功名安可测。
三公那必皆头白。莫留连,布帆高挂,快趁西风力。
贺新郎·其三过淮阴侯钓鱼台兼谒漂母祠
秋客多萧索。看船头、西风淅沥,暮云寥廓。
落日危亭荒草岸,一叶小舟初泊。
倚双桨、清尊孤酌。
欲酹王孙何处问,但汤汤、淮水流如昨。
碑上字,半斑驳。无聊日把渔竿握。
又谁知、渡罂背水,恁多挥霍。
千古封侯人不少,大半风尘流落。
叹今世、人情更恶。
若肯相逢哀一饭,便万金为报犹惭薄。
吾与母,预相约。
水调歌头.放歌
东海蜃楼起,天半泻黄河。
此事茫茫无据,造化究如何。
欲待催烧笔砚,只怕万般愁恨,无处可消磨。
且共狗屠饮,起舞影婆娑。君不见,春来去,落花多。
少年易老,问谁有计驻羲和。
叹我壮怀未遂,腰下宝刀难脱,惆怅已蹉跎。
不惜唾壶缺,且自发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