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6日(农历三月廿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葛仙坛·其三》
《葛仙坛·其三》全文
宋 / 刘泾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空山万幽木,弹以终日风。

无弦自秋曲,奏满天地中

爱之以心灵,听之以耳聪

道人抱琴来,此意不可通。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不可(bù kě)的意思:指超出人们的理解和想象,无法用常规思维解释的事物或现象。

道人(dào ren)的意思:道人指的是修行道德修养的人,也可以指道德高尚的人。

地中(dì zhōng)的意思:指隐藏在地下、暗中进行的活动或事物。

耳聪(ěr cōng)的意思:耳朵聪明,听觉敏锐。

空山(kōng shān)的意思:形容寂静无人的山谷中传来的声音。

满天(mǎn tiān)的意思:形容数量多得像漫天飞舞一样。

天地(tiān dì)的意思:

◎ 天地 tiāndì
(1) [heaven and earth;universe;world]∶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scope of operation;field of activity]∶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nature;be tween Heaven and earth]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心灵(xīn líng)的意思:指一个人的心思灵活,动手能力强,能够巧妙地解决问题。

终日(zhōng rì)的意思:整天,一整天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远的画面,通过自然界的元素——山、木、风、琴声,构建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空山万幽木,弹以终日风。” 开篇即以“空山”为背景,万木幽深,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宁静之中。接着,“弹以终日风”,风似乎成了演奏者,它在山间自由地游走,吹拂过每一棵树梢,仿佛在弹奏着一首悠长的乐章。

“无弦自秋曲,奏满天地中。” 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没有实际的乐器和弦线,却能自成一曲,这曲子充满了秋天的韵味,不仅在山林间回荡,更弥漫在整个天地之间。这里运用了“无弦”与“秋曲”的对比,强调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美,以及这种美超越了物质的形式,直达心灵深处。

“爱之以心灵,听之以耳聪。” 诗人表达了对这种自然之美的深刻感受。他不仅用耳朵去聆听,更用心去体验,这种体验是深入骨髓的,是心灵的共鸣。

“道人抱琴来,此意不可通。” 最后一句引入了一个“道人”,他带着琴来到这空山之中,似乎想要与这自然之美相融合,但这种融合并非言语所能表达,而是超乎寻常的、难以言喻的境界。这里的“此意不可通”,既是对前文情感的总结,也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深层次的连接与理解,可能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真正领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以及在自然中寻找心灵慰藉的主题。语言简洁而富有诗意,情感深沉而内敛,让人在阅读中产生共鸣,感受到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作者介绍
刘泾

刘泾
朝代:宋

刘泾(1043?~1100?)字巨济,号前溪,简州阳安(今四川简阳)人。熙宁六年(1073)进士。为太学博士。元符末,官至职方郎中。米芾、苏轼之书画友。苏轼答刘泾诗云:“细书千纸杂真行。”鲜于伯机藏杂帖一册,内有刘泾墨帖一纸。善作林石槎竹,笔墨狂逸,体制拔俗。亦工墨竹,以圆笔作叶,成都太智院法堂有松竹画壁各一堵。卒年五十八。《宋史本传、画继、东坡集、云烟过眼录、图绘宝鉴》
猜你喜欢

访育王东堂空叟和尚夜话·其一

病馀相对两枯桩,霜发毵毵映暖窗。

纵有丹青描不得,到头六六不成双。

(0)

访育王东堂空叟和尚夜话·其二

因说多年破草鞋,祖翁插脚强安排。

从兹狼藉浑无底,次第提持转见乖。

(0)

出山相赞·其二

上无片瓦下无锥,一个穷身只自知。

从此入流随所住,手中携个活鱼儿。

(0)

送南浦明公归日本

空手东来已十霜,依然空首□回樯。

明明一片祖师意,莫作唐朝事举扬。

(0)

送徐涉南归

长安来雁急,相顾话离心。

日落思家远,天寒归路深。

秋光生独树,夕吹响孤砧。

渐入云乡望,应无越客吟。

(0)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其二十四

翠柳堤边舞,黄莺树上鸣。

瞿昙真实相,历历在而今。谁言入灭向双林。

(0)
诗词分类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诗人
颜真卿 韦庄 皇甫冉 丘浚 程嘉燧 陈三立 薛能 张继先 钱谦益 邓肃 黄滔 鲍照 杨载 薛时雨 姚勉 赵嘏 袁宗道 段成己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