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柏舟(bǎi zhōu)的意思:比喻人的志向高远,有追求,不甘平庸。
不应(bù yīng)的意思:不应指的是不应该,表示某种情况或行为是不应该发生或存在的。
裹头(guǒ tóu)的意思:指遮蔽、掩盖真相或事实。
凛气(lǐn qì)的意思:指冷酷、威严、严肃的气势。
身前(shēn qián)的意思:指身体前面的位置或方向。
盛年(shèng nián)的意思:指人年轻力壮、精力旺盛的时期。
生刍(shēng chú)的意思:
亦作“ 生蒭 ”。1.鲜草。《诗·小雅·白驹》:“生芻一束,其人如玉。” 陈奂 传疏:“芻所以萎白驹,託言礼所以养贤人。”鲜草可养白驹。后因用作礼贤敬贤之典。《西京杂记》卷五:“夫人无幽显,道在则为尊,虽生蒭之贱也,不能脱落君子,故赠君生蒭一束。” 宋 黄庭坚 《迎醇甫夫妇》诗:“策马得行休更秣,已令童稚割生芻。”
(2).指贤人;贤能。 南朝 宋 鲍照 《从过旧宫》诗:“空费行苇德,採束谢生芻。” 南朝 梁 吴均 《赠周兴嗣》诗之一:“愿持 江 南蕙,以赠生芻人。”
(3).指代《诗·小雅·白驹》,以寄寓思友、思贤之心。 唐 权德舆 《奉和许阁老酬淮南崔十七端公见寄》:“断金挥丽藻,比玉咏生芻。” 唐 李群玉 《将离澧浦置酒野屿奉怀沉正字昆弟三人联登高第》诗:“停觴一摇笔,聊寄生芻吟。” 明 何景明 《酬赠王德征》诗:“皎皎空谷驹,生芻劳我心。”
(4).《后汉书·徐穉传》:“ 郭林宗 有母忧, 穉 往弔之,置生芻一束於庐前而去。”后因以称吊祭的礼物。 唐 杨炯 《泸州都督王湛神道碑》:“生芻一束,泣血三年,不踰圣人之礼,能行大夫之孝。”《宋史·文苑传三·路振》:“生芻致祭,弊帷成礼。瘞尔崇冈,全尔具体。” 明 张煌言 《挽大宗伯吴峦穉先生》诗:“趋朝当日称先达,惆悵生芻何处投。”素节(sù jié)的意思:指人的品德高尚,操守正派,不受外界诱惑或威胁而动摇。
眼底(yǎn dǐ)的意思:指深藏在心底的感受、情感或意思。
有德(yǒu dé)的意思:有道德品质或有良好的品行。
诸孤(zhū gū)的意思:指众多孤儿,形容社会动荡、人民困苦的状况。
- 翻译
- 回忆起在清湘任职时的悲伤,孩子们还未能束发为童。
正值壮年,他保持着纯洁的节操,凛然之气如同清秋凉意。
眼前只有青草祭品,身前唯有柏木小舟随波漂流。
他虽早逝,但美德犹存,这样的母亲不应再有忧虑。
- 注释
- 忆哭:回忆悲伤。
清湘掾:在清湘任职的官员。
诸孤:众多孤儿。
未裹头:还未束发。
盛年:壮年时期。
素节:纯洁的节操。
凛气:凛然之气。
清秋:秋季的清凉。
眼底:眼前。
生刍奠:用青草做的简易祭品。
身前:眼前。
汎柏舟:用柏木制作的小舟漂浮。
无龄:早逝。
有德:有美德。
此母:这位母亲。
不应愁:不应再有忧虑。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为其四十九叔祖母朱氏所作的挽词。挽词是一种悼念先人的诗歌,通常在古代亲友去世后作为哀悼之情的表达。
"忆哭清湘掾,诸孤未裹头。"
这两句描述了对已故祖母的怀念之情。"清湘"往往指的是长沙一带的水乡,这里可能是指诗人的故乡或与叔祖母相关的地方。"忆哭"表达了诗人对于叔祖母去世的哀痛,而"诸孤未裹头"则意味着亲人们尚未从悲伤中恢复,头发还未梳理整齐,形象地描绘出一家人在丧失爱者的悲哀状态。
"盛年能素节,凛气却清秋。"
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叔祖母生前的品德和对其生命力的赞扬。"盛年"指的是人生的鼎盛时期,而"素节"则形容其为人纯洁、品行高尚。"凛气"指的是秋天的凉意,诗人通过这种自然景象来比喻叔祖母的生命力虽已逝去,但她的清廉正直之气犹如深秋的凉风,令人怀念。
"眼底生刍奠,身前汎柏舟。"
这里则是描绘诗人哀悼时的情景。"眼底生刍奠"形容泪水涌出,心中充满哀痛。而"身前汎柏舟"则可能是在说诗人面前的灵堂上放着叔祖母的灵位,或是用柏树比喻长存不朽的精神。
"无龄还有德,此母不应愁。"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对叔祖母德行的缅怀和安慰之情。尽管叔祖母已逝,但她的美好品德仍留在世人心中,故而即使她已经离去,也不应过度悲伤。
总体来说,这首挽词通过诗人的哀悼与追忆,将对已故亲人的尊崇之情和对其德行的缅怀之意融入自然景象与个人的哀痛之中,既表达了深切的哀思,也颂扬了叔祖母高尚的人格。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