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谶·其十四》全文
- 鉴赏
这首诗出自南北朝时期的禅宗祖师菩提达摩之手,名为《谶(其十四)》。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深刻的哲理思考。
“本是大虫勇,回成师子谈。” 这两句以“大虫”(老虎)与“师子”(狮子)为喻,形象地表达了从原始的野蛮状态向文明、智慧的转变过程。老虎以其勇猛著称,而狮子则象征着威严与智慧。诗人通过这一对比,暗示了人类社会从野蛮到文明的进化,以及个体从原始的本能冲动向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的转化。
“官家封马岭,同详三十三。” 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马岭可能象征着某种界限或障碍,而“官家”则代表权威或社会秩序。“封”字暗示了对这种界限的承认或划定。通过“同详三十三”,诗人可能在探讨人类社会共同遵守的规则或价值观的数量或种类,强调了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对于文明社会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寓言式的叙述,探讨了人类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如何通过自我修养和智慧的提升,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同时,也强调了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