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尽暑犹壮,秋生凉故迟。
《秋后五日应物无诗岂年志俱壮未解伤秋耶以诗挑之》全文
- 翻译
- 酷暑仍未消尽,秋天的凉意却来得迟缓。
蝉鸣声此起彼伏,远处的声音也能听见,萤火虫在深深的枝头飞舞。
时至半载,身体依然康健,但随着岁月流逝,心情却逐渐悲伤。
我深知像寇公子那样的人,不会因秋景而抒发伤感之情。
- 注释
- 伏尽:酷暑已过。
暑犹壮:暑气仍然旺盛。
秋生:秋天开始。
凉故迟:凉意来得较晚。
蝉吟:蝉鸣声。
远响:远处的声音。
萤烛:萤火虫。
度深枝:穿越深枝。
岁半:半年。
身仍健:身体依旧健康。
年侵:岁月侵蚀。
意自悲:内心感到悲伤。
寇公子:虚构的人物,可能指诗人自己或具有类似气质的人。
感秋词:因秋景而引发的感伤诗篇。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秋后五日应物无诗岂年志俱壮未解伤秋耶以诗挑之》。诗中,诗人通过对初秋时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对时光流转和个人心境的感慨。
"伏尽暑犹壮",伏天结束暑气依然旺盛,暗示了夏季的余热尚未消退。"秋生凉故迟",秋天的到来显得缓慢而迟疑,体现了秋季渐进的特点。"蝉吟接远响",蝉鸣声此起彼伏,远处也传来回响,营造出宁静而略带寂寥的氛围。
"萤烛度深枝",秋夜萤火虫在枝头闪烁,增添了夜晚的诗意。"岁半身仍健",诗人自言虽然已过半百,身体依旧康健,但"年侵意自悲",随着岁月流逝,内心却不禁涌上悲凉之情。
最后两句"情知寇公子,不作感秋词",诗人以寇公子自比,暗示自己虽然年事已高,但并未像一般文人墨客那样过于感伤秋景,而是保持着一种淡然的心态。
整首诗通过秋日景象与个人心境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时光变迁和人生阶段的思考,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又有对自我境遇的反思,展现了宋诗的含蓄与深沉。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送王秀才归邵州
去家逾年客千里,秋风一夜归心起。
平明骑马出郊关,北望邵陵程尚几。
道旁送者皆知己,相顾惨悽将挽止。
丈夫壮心自有图,暂别何须泪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