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僧 庐 宋 /陆 游 僧 庐 土 木 涂 金 碧 ,四 出 徵 求 如 羽 檄 。富 商 豪 吏 多 厚 积 ,宜 其 弃 金 如 瓦 砾 。贫 民 妻 子 半 菽 食 ,一 饥 转 作 沟 中 瘠 ,赋 歛 鞭 笞 县 庭 赤 ,持 以 与 僧 亦 不 惜 。古 者 养 民 如 养 儿 ,劝 相 农 事 忧 其 饥 。露 台 百 金 止 不 为 ,尚 媿 七 月 周 公 诗 。流 俗 纷 纷 岂 知 此 ,熟 视 创 残 谓 当 尔 。杰 屋 大 像 无 时 止 ,安 得 疲 民 免 饥 死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百金(bǎi jīn)的意思:形容价值极高或重要。
半菽(bàn shū)的意思:形容吃饭时只吃一半的菜肴,比喻只有一点点收获。
鞭笞(biān chī)的意思:指用鞭子抽打,比喻严厉批评或严酷待遇。
不惜(bù xī)的意思:不计较付出,毫不吝惜
不为(bù wéi)的意思:不关心,不理会
徵求(zhēng qiú)的意思:徵求指的是寻求、请求或索求。表示向他人寻求帮助、意见、建议或物品等。
创残(chuàng cán)的意思:残害、伤害
纷纷(fēn fēn)的意思:形容事物多而杂乱,众多的样子
赋敛(fù liǎn)的意思:指以不正当的手段,通过勒索、敲诈等手段获取财物。
富商(fù shāng)的意思:指财富丰厚的商人。
古者(gǔ zhě)的意思:指古代的人,古代的事物,也可指古代的人物、文化、风俗等。
豪吏(háo lì)的意思:指具有杰出才能和高尚品质的官员或领导者。
厚积(hòu jī)的意思:指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努力,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或财富。
杰屋(jié wū)的意思:指建筑物高大、宏伟壮观。
金碧(jīn bì)的意思:形容景色美丽壮观,光彩照人。
流俗(liú sú)的意思:流行的习俗或风尚
露台(lù tái)的意思:指露天的平台或高台,也可比喻人的心境或情感的表露。
农事(nóng shì)的意思:
[释义]
(名)农业生产中的工作。
[构成]
偏正式:农(事
[例句]
农事繁忙。(作主语)疲民(pí mín)的意思:指民众疲惫不堪,生活困苦。
贫民(pín mín)的意思:指贫穷的人民。
妻子(qī zi)的意思:指已婚女子,与丈夫共同生活并相互扶持的女性。
七月(qī yuè)的意思:指夏天的七月,也可泛指夏季。
劝相(quàn xiāng)的意思:劝告别人,使其相信或接受某种观点或行为。
僧庐(sēng lú)的意思:僧庐是指僧人的住所,也用来比喻简陋的房屋或简陋的住处。
熟视(shú shì)的意思:熟悉地注视或看待。
四出(sì chū)的意思:四处分散或四面八方
俗纷(sú fēn)的意思:指世俗纷扰、纷争不断,形容社会风气混乱、人心不安。
涂金(tú jīn)的意思:指用金漆涂抹,使其表面呈现金色,比喻掩饰真相,美化事实。
土木(tǔ mù)的意思:指建筑工程。
瓦砾(wǎ lì)的意思:指破碎的瓦片和石块,比喻残破不堪的东西,也可指一片破败的景象。
无时(wú shí)的意思:没有时候,表示没有时间的概念。
县庭(xiàn tíng)的意思:指地方政府的机关。
养民(yǎng mín)的意思:养育百姓,关心民众的生活和福祉。
养儿(yǎng ér)的意思:指培养子女,教育子女。
羽檄(yǔ xí)的意思:指用鸟羽制成的檄文,代表着传递军令或战争消息的重要性。也用来形容传递消息迅速、远播的意思。
周公(zhōu gōng)的意思:周公是指古代中国周朝的开国君主周公旦。在成语中,周公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公正无私,以及对人民负责任的态度。
沟中瘠(gōu zhōng jí)的意思:形容土地贫瘠,不适合农业生产。
- 注释
- 僧庐:僧人的住所。
涂金碧:装饰得金碧辉煌。
徵求:征敛。
如羽檄:如同紧急军令。
厚积:大量积累。
弃金如瓦砾:轻易抛弃金银。
贫民:贫苦百姓。
半菽食:吃粗粮。
沟中瘠:饿死街头。
劝相:鼓励。
周公诗:周公的仁政。
流俗:世俗之人。
创残:苦难。
杰屋大像:大型建筑和佛像。
疲民:疲惫的人民。
饥死:饥饿而死。
- 翻译
- 僧人的住所装饰得金碧辉煌,四处征敛如同紧急军令。
富商豪绅积累了大量财富,对他们来说,金银如同瓦砾般被轻易抛弃。
贫苦百姓妻儿只能吃粗粮度日,一旦饥饿,就可能饿死街头。
官府苛捐杂税让法庭都变得赤红,他们甚至愿意把这些钱给僧人,毫不吝惜。
古人养育人民就像养育孩子,鼓励农耕,担心他们的饥饿。
即使拥有价值百金的露台,古人也不会为之所动,还自愧不如周公的仁政。
世俗之人怎会理解这些,只看到眼前的苦难,认为这是常态。
大型建筑和佛像永无止境,如何能让疲惫的人民免于饥饿而死?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的《僧庐》,通过对僧侣寺庙奢华景象的描绘,反映了社会贫富悬殊的问题。诗中首先指出僧寺建筑华丽,僧人四处敛财,如同紧急军事命令,富商豪绅积累了大量财富却视金钱如粪土。然而,贫困的百姓妻儿只能勉强维持基本生活,一旦饥饿,健康状况恶化,甚至饿死街头。官府对民众的剥削也十分严重,即使用于供养僧侣,他们也不惜苛敛。
诗人引用古人养民如子的理念,批评当政者对农民的忽视和对民生疾苦的冷漠,提到周公的典故,暗示如果能效仿古人的仁政,即使是简单的露台之需也不会不顾人民饥荒。最后,诗人痛心疾首地感叹,尽管庙宇巍峨、佛像巨大,但如何才能真正让疲惫的民众免于饥饿而死呢?这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深深忧虑和对理想社会的期盼。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