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入衡阳境,溪山画不如。
岸转清流合,秋回古木疏。
此诗描绘了诗人行走在衡山道中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趣。首句“渐入衡阳境”,点明了地点,暗示着旅程的深入,引人遐想。接下来,“溪山画不如”一句,以夸张的手法赞美沿途风光,仿佛连最精妙的画卷也无法完全捕捉其神韵,强调了自然景色的超凡脱俗。
“长桥危度马,仄径怕妨舆”两句,通过具体场景的描绘,展现了道路的险峻与曲折,马匹和车辆在这样的道路上前行,既考验着驾驭者的技巧,也增加了旅途的紧张感与冒险色彩。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
“岸转清流合,秋回古木疏”则将视线转向了水边与林间,清流与古木相映成趣,秋天的回转使得画面更加丰富,既有动态的流水,又有静态的树木,动静结合,构成了一幅和谐而生动的画面。
最后,“行行时问俗,花鸟傍輶车”表达了诗人对当地风土人情的好奇与探索,以及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花鸟围绕着车辆,不仅增添了旅途的生机与乐趣,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衡山道中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敏感与欣赏,同时也蕴含了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与尊重。
壬申秋大水,一雨乃孤注。
九年锱寸积,曾未办朝露。
陂塘此何日,还我沧洲趣。
夜来云初作,期待一如故。
既闻渐成阵,尚谓行且住。
甫寸惊已狂,及犁叹无数!
平明报三尺,感激泪将雨。
玄功亦雄哉,回旋易指顾。
呼酒欲鲸吞,哦诗有神助。
区区喜与忧,岂为一饱虑。
瑶光楼前按歌舞,桂树秋香月三五。
白头谁解记开元,四海欢声自箫鼓。
两都秋色皆乔木,三月阿房已焦土。
天人亦有离别情,可是田郎心独苦。
承平旧物《霓裳》谱,宝气晖晖映千古。
银桥望极竟不归,灭没燕鸿下平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