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百夫(bǎi fū)的意思:形容力量强大,人数众多。
渤海(bó hǎi)的意思:比喻庞大而辽阔的海洋,也用来形容某个地方或领域的广阔和辽阔。
步卒(bù zú)的意思:步卒是古代军队中步行作战的士兵,常用来比喻在某个工作或任务中起到基础、普通、不起眼的作用的人。
不见(bú jiàn)的意思:不再见到,失去联系
点兵(diǎn bīng)的意思:指领导人员或者上级机构在需要的时候,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人员进行调动或者选拔。
公卿(gōng qīng)的意思:指官员,特指高级官员。
开府(kāi fǔ)的意思:指被任命为官员,担任地方行政职务。
廊庙(láng miào)的意思:指宽敞的庙宇或宫殿。
鲁连(lǔ lián)的意思:形容人或事物相互依附、紧密联系。
射书(shè shū)的意思:形容读书勤奋,学习刻苦。
书生(shū shēng)的意思:指有学问但缺乏实际经验的年轻人。
倭夷(wō yí)的意思:指外国人或外族人。
中原(zhōng yuán)的意思:指中国北方地区的中心,也泛指中心地带。
作一(zuò yī)的意思:指做某种事情或从事某种职业,全力以赴,不分昼夜地努力。
百夫长(bǎi fū zhǎng)的意思:指统领百人的军官,也用来形容能力非凡、威严盛大的领导人。
鲁连子(lǔ lián zǐ)的意思:指无知无识的人,也用来形容思维简单、头脑简单的人。
- 鉴赏
这首诗《过聊城》是明代思想家李贽所作,通过对比百夫长与书生、新府与旧国、倭夷与公卿,以及鲁连子的故事,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和时局的深刻思考。
首句“谁道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以反问的形式提出疑问,对比了作为士兵的百夫长与作为文人的书生,暗示了在李贽看来,两者各有其价值与意义,并非简单的高低之分。接着,“渤海新开府,中原尽点兵”描绘了国家的军事行动,展现了国家的扩张与治理,同时也隐含了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倭夷两步卒,廊庙几公卿”一句,将小国的士兵与大国的官员进行对比,暗示了权力与地位的差异,同时也可能暗指对当时社会阶层的不满与批判。最后,“不见鲁连子,射书救聊城”引用了鲁仲连的故事,鲁仲连以其智勇,不求名利,成功说服齐国将领放弃攻城,保全聊城。李贽在此处借鲁仲连的形象,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以及对现实政治中缺乏真正英雄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与引用,展现了李贽对于个人价值、社会角色、权力结构以及理想人格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其独特的思想视角和人文关怀。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游龙门香山泉
山水本自佳,游人已忘虑。
碧泉更幽绝,赏爱未能去。
潺湲写幽磴,缭绕带嘉树。
激转忽殊流,归泓又同注。
羽觞自成玩,永日亦延趣。
灵草有时香,仙源不知处。
还当候圆月,携手重游寓。
广德中洛阳作
生长太平日,不知太平欢。
今还洛阳中,感此方苦酸。
饮药本攻病,毒肠翻自残。
王师涉河洛,玉石俱不完。
时节屡迁斥,山河长郁盘。
萧条孤烟绝,日入空城寒。
蹇劣乏高步,缉遗守微官。
西怀咸阳道,踯躅心不安。
送渑池崔主簿
邑带洛阳道,年年应此行。
当时匹马客,今日县人迎。
暮雨投关郡,春风别帝城。
东西殊不远,朝夕待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