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画匡庐好,峰峰紫翠流。
长疑三叠水,飞虬九屏秋。
这首诗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名为《题李箕山画》。诗中对李箕山的山水画作给予了高度评价,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画中景象的壮丽与神秘。
首句“汝画匡庐好”,直接表达了对画作的赞赏之情,认为李箕山所画的庐山(即匡庐)非常出色。接着,“峰峰紫翠流”一句,运用色彩和动态的描绘,将山峰的紫色与翠绿之色流动于眼前,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色彩斑斓的视觉效果。
“长疑三叠水,飞虬九屏秋”进一步扩展了画面的意境,仿佛在三叠水中,飞舞着九屏秋意,既有水的灵动,又有秋的静美,展现了画作中自然景观的丰富层次和变化。
“天与高人妙,神从太素求”则揭示了画作背后的艺术与哲学思考,暗示画者与天地间的和谐共处,追求高远的精神境界。这里的“高人”可能指的是画者李箕山,也可能是诗人自己,表达了对艺术创作中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最后,“烟云挥洒去,诗卷总丹丘”以烟云的飘散和诗卷的收藏,象征着艺术作品的永恒价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里的“丹丘”通常指神仙居住的地方,暗含了对艺术作品能够引领人们超越现实、达到心灵净化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李箕山山水画的赞美,不仅展现了画作的艺术魅力,还蕴含了对自然、艺术与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观念。
枫叶初丹,苹花渐老,蘅皋谁系扁舟。
故人思我,征棹少淹留。
一尊潋滟西风里,共醉倒、同销万古愁。
况今宵自有,明月照人,逼近中秋。
常爱短李家声,金闺彦士,才高沈谢何刘。
片帆初卷,歌吹是扬州。
此心自难拘形役,恨未能、相从烂熳游。
酒醒时,路遥人远,为我频上高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