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说为僧好,君今欲了缘。
但使身无累,毋令世有权。
释名余早定,不是爱虚圆。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沈光文对友人吴正甫突然想出家为僧的回应。诗中充满了对出家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首句“常说为僧好”,点明了社会上普遍认为出家为僧是一种好的生活方式。接着,“君今欲了缘”则引出了吴正甫的决定,他想要结束尘世的因果,寻求心灵的解脱。接下来的“果然撇得下,祇便悟当前”,表达了如果真的能放下世间的一切,那么就能在当下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但使身无累,毋令世有权”这两句强调了摆脱世俗束缚的重要性,只有身心自由,才能不受外界权力的影响,真正地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最后,“释名余早定,不是爱虚圆”则表明了诗人对出家生活的态度,他认为选择出家是早就确定的事情,并非为了追求虚幻的圆满,而是出于对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话的形式,探讨了出家生活背后的深层意义,以及个人在面对生活选择时的内心挣扎与最终的觉悟。
大陆泽水秋泠泠,苇花初白荷盖青。
红裙荡桨红波靓,八月江寒犹采菱。
菱角槎牙芡实满,明珠紫贝多零散。
白日清歌应石淙,黄昏鸣佩随归伴。
西风作恶凋苧衣,秾华回首叶飞飞。
塞鸿嘹唳江南归,阳和渐减霜生威。
百年富贵转眼非,昔人游处尚依稀。
水头屏营见渔火,深夜洞房清泪微。
少日趋庭业已成,立身端不愧扬名。
乾坤共荷生全德,存殁宁忘慕爱情。
春雨秋霜行处感,冰鱼冬笋馔时烹。
貤封祢庙云章贲,锡号慈闱象服荣。
牢鼎自调陈礿祭,版舆躬御乐新晴。
羹墙有见颜如在,供养还资禄代耕。
清畏人知思济美,狱经亲问遂持平。
圣朝孝理烦公辈,比屋从今尽可旌。
临川开第宅,辟土作陂塘。
葺宇荷为盖,规芳荔植墙。
大观天尽际,小愒水中央。
白日寻常过,浮云聚散忙。
林霏滋鸟道,柳浪泛虹梁。
曳履来鸣玉,投竿出钓璜。
游鱼闻瑟起,归鹤溯风翔。
下女收遗佩,清童拾堕珰。
露香敷菡萏,雨涨浴鸳鸯。
向夕尤宜月,吹箫引凤凰。